古圣人的一两句话,就够普通人受用一辈子。 可惜我们平时老挂在嘴边,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他们的真正意思。 小时候读《论语》,每个人都记得这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然而,什么是坦荡? 问心无愧,自己的事不怕人知道? 不,那只是坦荡的表面现象。 中国古代智慧能够流传千年,绝不是后人理解的表面意思。 不然的话,孔子也不会是照耀古今的圣人了。 孔子思想之深邃,需要我们仔细揣摩。 《论语》中之所以常常提到“君子”二字,有他的实际意义。 因为这是让人生顺利圆满的根本。 “君子”的风范首先是“坦荡荡”,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和格局。 有了这样的思维和格局,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给自己铺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如果一个人做事,总是从自己当前的利益出发。 用欺骗或勉强他人的方式,不考虑他人利益,来达到目的。 那么,结局只有两种。 要么日后谎言被发现,麻烦找上门。 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处理之前自己给自己留下的后患。 精力既然耗费在了这里,做正事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了。 日积月累,自己便给自己布了一个困局。 要么别人和你合作一次,不知道给你传扬了多少负面的口碑。 即少了一个朋友,又阻碍了新朋友的认识。 一次暂时的占便宜,无形中堵死了未来的几条路。 很多人陷入贫困,痛苦的怪圈里出不来。 就是因为他们认知有限,做事情总是从自己出发。 或者资源有限,不能首尾相顾。 为了解决目前难题,耍了心机欺骗了别人。 为了解决眼下问题,放弃了长远的打算。 但这样做,必定会在之后的人生中给自己留下后患。 麻烦爆发时,变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事,又给自己留下新的隐患。 之后新的隐患爆发,变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如此循环。 一辈子都在为之前留下的隐患和麻烦买单,而永远没有资源和精力去谋求更好的生活。 之所以做人要诚实,做事要发现本质,解决根本,就是为了让自己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跳出来。 宁可处理眼下的问题困难一点,也要将眼光放的长远一点,用正确的处理方法。 使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用为以前的错误买单。 真正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有价值的事,从而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就是草扎的狗,是民俗中重大祭奠时的用品。 刍狗在祭奠之前,以及放置于祭坛之上时,会被看待的很重要。 会被珍惜照顾。 但当祭奠仪式结束,刍狗便会如同废物一样被人丢弃。 请不要为它委屈。 以天地的立场,万物的所有境遇都只是偶然出现。 又归于消亡,众生平等。 天地平等生发万物,万物也自然而生。 自然而有,最后又自然而寂灭。 所以,人们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 实在是人类一贯的自私狭隘的想法。 他们认为天地会搞特殊,会优待人类。 根据这个思维必然会产生期待,期待必然会生怨恨,于是就生出人世间多少痴与嗔来。 所以,真正懂得了老子所说的“道”,也就能心如天地。 客观,平等的看待自己和生活中的人,事,以及万物。 从而也就能够摆脱那种,一切从自我出发,根据自己需求来评判人,事的狭隘思维了。 思维一旦破壁,心念也就能够自由自在,活泼澄明。 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不会再有呆滞的念头局限自己的视野,不会发现人生走进了新境地。 所以,要修得不分敌我,平等对待自己和他人。 不会对自己和他人任意一方偏袒感情。 是老子所讲的“圣人”境界。 古代能够称之为君子的人,就是遇事看问题是在更高的层面,从小我的角度抽离出来。 于是办事的时候能够有大局观,客观。 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但也不故意除去自己的利益。 只是不从任何一个单独的利益体出发,而是着眼全面。 利益和感情的雨露均沾。 即,浑然忘我。 自己和他人一样,没有特殊对待。 能够忘却自我,忘却他人。 就能毫无分别心的给予事情,清晰公正的判断。 让每个人都得到该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负该负的责任。 在心中,自己和他人没有区别。 这种光明开阔的思维方式和心智,孔子称之为叫“坦荡荡”。 坦道阔途,荡胸成云。 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时时观照内心,逐渐修炼。 王阳明讲,每个人的良知犹如一面镜子。 只是很多人的镜子上蒙了灰,需要通过修行,用功擦拭。 克服自己的私欲,和情绪的习气。 真正做到 “真诚,善良,公平,公正,克服私心”。 让心灵变的清澈透明。 这个时候,人心底的“良知”就会发挥作用。 智慧显现,能够洞晓事理。 告诉你眼前的事应该如何处理对待。 一切都会柳暗花明,顺利圆满。 君子的心坦坦荡荡,光明照人。 因为祛除了私欲,情绪。 能分清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 能分清此刻的念头是情绪还是理智; 能看清楚自己的现状,所缺与优势; 也更能分清楚他人的虚实。 能够用俯瞰众生的角度,无分别心的对待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 当人能用公正客观的思维对待所有事和人,自然“人品”也正了。 所谓人品不正,其实是在自己角度狭隘的认知范围内。 看不到现实的全貌,从而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判断。 《论语》讲: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子夏说:君子给人的感觉,从外表看起来好象有三种变化。 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因为他心里放着天地众生。 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 因为他的心向外,而不是在自己身上。 有慈悲,爱着每个人。 等到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严。 一丝苟且也没有,因为他没有私心。 古人之所以强调“君子”风骨,是因为“君子”所为有实际意义。 只有你公开,公正,公平。 坦诚的对待每件事,每个人。 让他人信任你,尊重你,接受你。 才能够化解一切困难,也不给自己制造新的困难。 才能让人生道路走向光明开阔,麻烦和阻碍越来越少。 机遇和贵人越来越多。 从此突破黑暗的思维局限,跳出自己造成的现实困局。 天地人心任你驰骋,人生事业梦想顺利大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