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真题 | 2017年·全国卷②图解版

 风吟楼 2020-05-02

第1组题·区域差异(区域认知)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参考答案】

1.C  2.D  3.D

【解析】

1、淮河向东注入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所以在秦岭-淮河一线以东没有山脉或河流等对应的自然标志,目前有人工开挖的河道入海,但不是自然标志了;秦岭-淮河一线虽然是我国南北方、热量带等众多自然界限的分界线,但在界限附近,实际是具有一定宽度成过渡状态的,且江苏为连片的平原分布,不可能两侧差异显著。

2、 长江河面宽广,在交通落后时期,天然起到了分割两岸的作用,所以习惯上大家以长江为界,把江苏划分为苏南、苏北。

3、D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多座长江大桥的修建,跨越了长江的阻隔作用,长江两岸加强了联系,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第1组题图解

写在题后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重要地理界限,本组题通过更加细化的考查,让学生明白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区域地理界限具有过渡性,地理差异具有渐变性。引导师生对区域认知中区域间的过渡性加强认知,落实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

第2组题·轮胎测试场(地球、气候)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

A.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 干燥路面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参考答案】

4.A    5.B

【解析】

4、据图分析,芬兰的伊瓦洛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材料又知最佳测试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该时段芬兰伊瓦洛是冰天雪地的冬季,所以路面是冰雪路面,A项正确;湿滑路面、松软路面、干燥路面在低纬地区很容易找到,没必要到高纬地区,位置偏僻、气候如此寒冷的地方测试。

5、本题突破口是在最佳测试期内(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这个时间段。该时段包括冬至和次年春分连个重要的时间点,说明太阳直射点在该时段先向南移再向北移,并且先直射南半球再直射北半球。A选项考查太阳的视运动方位,当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除极点)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所以在11月至次年4月该时段,太阳基本上每天从东南升起,冬至日时该地出现极夜现象,太阳不会升起,而春分日从正东,春分日之后到4月太阳从东北方升起。B选项,伊瓦洛测试场位于北极圈以北,冬至该地有极夜现象,所以有些日子只能夜间测试。C选项,纬度高,不会受到东部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D选项,冬至时该地昼长为0时;春分时昼长为12时;春分到4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该地昼长>12时,因此整个测试期内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大于12时。

第2组题图解

写在题后

本题以芬兰伊瓦洛吸引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冬季测试场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和气候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文字信息和阅读、提取地图信息的能力。综合考查考生基本的地理素养。

第3组题·尼罗河农耕文明(区域气候)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参考答案】

6.D    7.A    8.D

【解析】

6.此题的关键是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刀耕火种是指先砍伐掉植物,再进行焚烧,再在焚烧后的土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在这种方式出现之前就能进行耕种,说明该地植被缺乏。由于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沉积物不断覆盖,导致植被发育不良,植被缺乏。

7.此题的关键是沉积物来源地的降水特点,根据材料,尼罗河泛滥区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地区,上游地区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影响,全年分干湿两季,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8.此题的关键是生长期与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根据材料,尼罗河的泛滥期为6-10月,所以耕种期为11月至次年3月,为北半球冬季,河流泛滥区也主要是地中海气候,所以引入植物最可能来自地中海气候区。

第3组题图解

刀耕火种

指先砍伐掉植物,再进行焚烧,再在焚烧后的土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

第6题图解

第7题图解

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

写在题后

本题以尼罗河农耕文明发育为背景考查区域气候相关方面知识,旨在引导考生树立和谐的人地协调观。

第4组题·贺兰山洪积扇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参考答案】

9.C    10.B    11.B

【解析】

9、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那么岩石裸露在风化作用下给洪积扇提供了沉积物,降水集中易形成洪水,这两个都是形成洪积扇的条件,但题目问的集中连片的洪积扇形成原因,这两者不是集中连片的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到东侧坡度较陡,A排除。图中东侧河流、沟谷众多,导致在出山口集中连片发展。

10、甲地洪积扇与其他洪积扇都位于贺兰山东侧,降水无太大差异,那么水流量导致的搬运能力差异就不大,此时影响水流的搬运能力主要取决于落差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到,甲河流经地区地形相对高差较小,且流程较长,导致砾石在上游流经时沉积下来了。风化物粒径较小可以是堆积物砾石较少的原因,但都位于贺兰山东侧,风化作用差异相差不大,风化物颗粒大小相差应该不大,同时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强烈,风化物往往颗粒较大。

11、根据材料,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所以土层浅薄,不利耕作。洪积扇位于山麓地区,海拔较低,同时水分相对最充足;贺兰山位于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光照充足。

第4组题图解

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流量、流速、携带颗粒物大小有关

东侧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形成大量洪积扇。

写在题后

本题以材料提供的洪积扇概念为背景,结合贺兰山的洪积扇发育特点,考查流水地貌的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要求考生准确获取文字和图中信息,综合分析相关特点。

第5组题·山西焦煤生产


3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分)

【参考答案】

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量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

【解析】

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一般与焦煤资源的分布、市场需求量、投资成本,以及政府政策等相关。根据材料,山西焦煤资源丰富,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图中焦化厂布局示意图,即可推断相关信息。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解析】

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料、燃料等的投入,产品的加工过程,产品的产出及污染的排放过程。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主要从污染的产生量大(原料燃料等的投入,设备的能耗等),处理污染的能力落后等方面考虑,根据材料可知,焦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污染点多面大,技术水平低,处理污染能力落后,污染排放多。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

【参考答案】

(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

【解析】

运输过程主要有装卸、中途运输等过程,根据图可知,90年代焦化产业运输主要采用的是公路运输,公路运输的特点是单车运输,汽车数量多,尾气排放大;开放式车厢,在装卸、运输过程中造成散落、漂浮等问题。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6分)

【参考答案】

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解析】

针对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可采取的减少污染措施,根据污染产生的原因考虑。生产过程考虑减少能耗使用和减少污染排放,运输过程考虑减少车辆和封闭运输。

第5组题图解

(1)题图解

(2)题图解

(3)题图解

写在题后

本题以山西不同年份的焦煤生产为背景,设置问题产生的客观条件—不同环节产生污染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等问题,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能力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用地理思维来关注环境问题,提升参与公共事务的素养。

第6组题·白令海峡


37.白令海峡(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参考答案】

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解析】

人们难以徒步跨越海峡的自然原因也就是跨越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来自自然方面的困难,可以从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等方面考虑,而气候又可以从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风、气象灾害等方面考虑。结合该地位于极圈附近,封冻时为冬季,纬度高,会遇到黑夜长,气候寒冷,多暴雪,风力大等困难。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解析】

冰期全盛时期,说明全年都是结冰状态,由于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夏季时,较温暖。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解析】

修建大桥的成本较高,可以从修建难度,工程量大小,施工周期,人工成本,材料运输成本,拆迁安置成本等方面考虑。该地位于板块交接地带、气候寒冷,多暴风雪,修建的难度大;白令海峡跨度大,工程量大,同时海冰多,对桥产生破坏;施工期短,周期长;运输距离长,人工费用高等。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植物多样性差异缩小,说明阴、阳坡的自然条件差异缩小,而自然条件差异缩小是由于阴、阳坡的面积缩小造成的,面积缩小导致坡面差异影响减小,同时不同坡向相互影响增强。

第6组题图解

(1)题图解

(3)题图解

写在题后

本题组以白令海峡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为背景,考查白令海峡的气候、地形、地质等特征,同时考查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旨在培养考生区域认知、综合性思维、人地关系的地理核心素养。

第7组题·旅游地理(茶马古道)


43.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今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开展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

【参考答案】

需收集茶马古道相关资料,了解马帮文化的历史,了解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定茶马古道体验游的地点,设计体验游路线;准备与设计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

【解析】

试题要求从文化体验的角度分析,要抓住材料中的徒步古道游和体验马帮文化两个角度,因此旅游者要先收集相关资料、规划线路、装备相关物品、聘请向导等准备。

第7组题图解

写在题后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一条基本理念,本试题以茶马古道为背景,通过材料提供的茶马古道所经过的自然环境,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8组题·环境保护(人工林与次生林)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参考答案】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的是植被对降水及径流的影响。人工松林物种比较单一,间距大,种植时间比较短,导致根系较短,固土,截留降水,阻水的作用较弱,而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多,植被丰富,根系更发达,截留降水,延缓径流,固土的作用更明显,所以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更好。

第8组题图解

写在题后

本题以南方不同林木防治水土流失效果的差异背景,考查考生了解生态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