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姓入粤始祖最早定居之地,这座古村有何特别之处?

 梦想童年594 2020-05-02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据相关资料记载,陈氏凤翔系(现黄埔区九佛街道一带,古为番禺凤翔)起源于冮西泰和县柳溪乡古井巷。陈氏入粤始祖陈軝,字彦约,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1023年奉诏入粤,任南雄教谕,后任保昌县尉,故又号保昌公。

其时(保昌公)已有三子,长晦叔,次荣叔,三华叔。母曾氏仰慕岭南风景,但恋于故土古井巷,遂携晦叔、荣叔二子回江西柳溪古井巷。华叔随父留粤。后保昌公娶增城关氏,生世宁、世清、世昌、世盛四子,加华叔共五子,在粤繁衍,今天已经发展为广府第一大姓氏。

▲ 彦约陈公祠

此前小编已经介绍过莲塘村、江北村陈氏族人的故事,在这两个村落定居的乃是陈氏入粤始祖陈軝的后人,而小编今日所要介绍的下境村,则是陈氏入粤始祖陈軝当年定居的村落。

1004年,陈保昌年来粤讲学,被广州的风土人情所吸引,辞官后便此定居,繁衍子孙。

▲ 下境村

下境村的进门处,是一座古门楼,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古村落的门楼早已被拆除,亦或是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而下境村的门楼,保留情况则较为完好。

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与众多门楼一样,下境村的门楼两旁也供奉着神祗,两侧贴有对联,内容一般为与婚嫁、庆典、子孙后代等有关。

下境村古村的民居,大部分为清代所建,建筑材料较为原始,多为土坯或者夯土墙体,极少数民居采用青砖砌筑。建筑形式也是以天井组织的院落式布局。

这里的建筑多为镬耳山墙结构,这是岭南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又因山墙状似镬耳,人们也把带有镬耳山墙的民居称作”镬耳屋”,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这一说。

下境村目前现存的祠堂有三间,香火厅两间。除仁卿陈公祠外,竹隐陈公祠与龙溪陈公祠均位于全村前列,濒临水塘。而仁圃堂则位于添义陈公祠正后方。

▲ 竹隐陈公祠

▲ 龙溪陈公祠

近年 来,随着九佛一带城市化发展,许多古村落也踏上了“现代化”的步伐,尚且保存着古韵的古村落已寥寥无几。

下境村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村史传闻,但却在无意之中保持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淳朴,而正是这最平凡也最难得的一面,使下境村在悠长的历史时光里,总能令人流连与眷念。

交通小tips:

乘坐地铁21号线,于镇龙西站D口出,步行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