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可怕的规矩:教授洋人学中文者,处死!

 梦想童年594 2020-05-02

欧洲人的东来带着重商求利的目的,伴随着他们在东方的殖民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冲动,很有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蛮横气息, 也难怪习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会心存戒备,怀有疑虑,“防微杜渐”。

但是一些“防夷”规定的确是有些荒谬,比如外国人不许学习中文。

教授洋人中文可能会被处死

既然是中外互贸,当然是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才有利沟通交流。但是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清廷,为了维护中文的“正统”,竟然傲慢自大到不允许西方异族学习中文。

美国第一位来华医疗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 1804-1888)当年受神学院委派到中国传教的时候,就因为广州有不允许外国人学习中文这一条规定,他不得已先去新加坡学习了一段时间中文,然后才于1835年进入广州。

那个时候,洋人要想在广东请到中国人教习中文,不管是洋人自己还是中国老师,都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实在是要学习,也要找个晚上的时间,将房间的灯光遮蔽,掩人耳目,好像是做了什么极见不得人的勾当。

在1759年洪任辉事件中,为洋人教授中文并写状词的中国人刘亚匾就受到牵连,当局以“教授夷人读书,代作供词”的罪名,将他处死。

广州人发明“广东英语”

外国人学中文那么危险,他们可以呆在广州的时间又不长,一到冬季就得离开商馆,因此洋人学习中文的不多。

反过来,广州商人就要学习讲“番鬼语”了。

最初的世界海上霸权是西班牙、葡萄牙,后来是荷兰人,充当中外贸易翻译的是一些去过南洋的西方人和华人。再后来到18世纪英国成为东方贸易的世界霸主,英语就成为广东贸易的流行语言。在长期的交易往来中,广州商人发展出一种奇特的“广东英语”。

这种“广东英语”就是用听惯的外国单词,依照自己的中文语法习惯,不讲究语法、句法,中间有时还混着各种汉语、葡萄牙语、印度语的词汇,只使用了语言中最简单的部分表达意思,只要外国人明白大概就可以。

十三行伍浩官的广东英文

当时的同文行老板、广州首富潘振承就因为年轻时去过南洋吕宋, 跟着洋人学会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广东英语,在从事洋行和外商打交道时有着很大的优势。

他的继任者、怡和行商人伍秉鉴,外国人口中的伍浩官也是一个有名的广东英语代表。江湖中流传一个伍浩官的惊人之举。

据说当时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这个美国商人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他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当面对波士顿商人用英语说:

“You are I No.1 old friend, you be long honest man, only go no chance. ”

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

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

“Just now have set tea counter, all finished, you go. ”

现在上茶,债务一笔勾销,你可以回国了。

伍浩官说的这一段英文,成了广为流传的名言。他因为这件事,其豪爽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

可能是最早的英汉词典

在十三行附近的书店出过一本叫《鬼话》的册子,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英汉词典。在小册子里,每个英文单词的注释后面,都有用中文标注的读音,比如“今天”用“土地”(today)表示;“男人”用“曼”(man) 表示。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发现,原来这个学英语的办法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中国人发明了啊!

▲ 清代英语教材

这样的外贸英语肯定发音不够标准,但就是这种中国式英文硬是在广州口岸流行了将近100年。五口通商之后,广东英语被移植到上海,形成了后来著名的“洋泾浜英语”。随着广州一口通商局面的消失,“广东英语”也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于外国人学中文的禁令,一直到1844年7月中美双方签署了《望厦条约》才予以废除,同时中方也才同意“允许外国人合法采购中国书籍”。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