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埔军血战棉湖 何应钦一举成名

 梦想童年594 2020-05-02

淡水之役之后,东征右路军继续向东前进,相继攻克白芒花、平山、海丰、陆丰、普宁、揭阳、汕头,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路挺进400多公里,直逼陈炯明老巢。第一次东征似乎很快胜利在望了。

东征胜利在望,战况却急转直下

然而,就在右路军一路向东攻营拔寨之时,原本应该同步前进的左路滇军和中路桂军在到达博罗、飞鹅岭后就停止了前进,不但引兵不发,还暗中与陈炯明、林虎、洪兆麟信使联络,致使林虎能率兵转向揭阳,截击右路军的后方交通。

杨希闵还有意将所部后撤,给敌军让路,使敌军从容集结其主力2万余人,从兴宁、五华一带企图切断黄埔校军的后路。与此同时,林虎还积极联系已退至潮、梅两地的洪兆麟、叶举残部,希望能够前后夹击右路军,将其消灭于揭阳一带。

杨希闵、刘震寰带领的滇桂两支军队原本是地方军阀,两年前在孙中山的策动下加入讨陈,他们对东征并不热心,只是迫于压力才同意出兵。所以,在东征途中,他俩多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其真正目的是想借陈炯明的叛军消灭黄埔校军,并乘乱夺取广州。左路军和中路军的临阵背叛,使右路军由一路高歌猛进的胜利陷入到孤军深入的险境。

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右路军决定回师向西,准备抗击林虎之军。

▲ 林虎

敌军三面包抄

3月12日11时,右路军由揭阳抵达普宁城, 敌军的先头部队则分别到达鲤湖、红湖(距棉湖5里)。蒋介石遂在普宁城下令:

● 以何应钦率领的教导1团向棉湖前进,正面攻打棉湖前方的和顺之敌;

● 第2团由团长钱大钧带领朝湖尾前进,攻打鲤湖刘志陆部;

● 粤军第7旅则绕至塔头埠,袭击敌军的左侧。

这样,便可形成三面包围敌军的态势。

3月13日上午8时,战斗在大功山下打响。此时粤军第七旅已与校军失去联系。教导2团也因地图不准确,通讯失灵被困在错综复杂的粤东山区。两支军队都未能按原计划加入战斗。这样一来,棉湖之战的前半天便是教导1团的1000多人对阵近10倍于己的林虎大军。

两军相距不过200米,战斗空前激烈。何应钦率校军教一团第一营、第三营为第一线,第二营和其他部队为预备队,两军绞杀在一起, 战线延长数里, 阵地反复易手,双方伤亡惨重。敌人凭借优势兵力一度将第1营包围,有一股敌军乘机突破一处阵地,冲到了离团指挥部最近只有200多米的地方。

▲ 何应钦

关键时刻大炮却哑火了!

校军的许多士兵被枪弹击中,倒在水田里,摆在阵地上的6门大炮关键时候却都哑了火。蒋介石在何应钦的团指挥所急速地踱来踱去,质问炮兵连长陈诚:“为什么炮都打不响了?你这个炮兵连连长能不能再试一试?”

陈诚急得满头是汗,跪下一条腿去调整炮位,装上炮弹后,亲自拉火,“轰”的一声,这一炮出乎意外地打响了,炮弹正落在敌阵里。陈诚喜出望外,接着连开三炮。炮兵大显神威,把敌军轰得抱头鼠窜,惊惶失措,掉头就跑。这就是东征史上的“陈诚三炮”。炮兵的突然发力,使林虎最有威胁的一次进攻破产,阵地上的官兵们也随之精神大振。

▲ 陈诚和他的大炮。

何应钦上演空城计,棉湖之战终告捷

上午11时20分,黄埔教导团学兵连正好从王厝仔被调回,及时加入到支援左翼的战斗中,只有六七十人的学兵连在连长曹石泉的带领下从12时30分一直坚持苦战至午后3时30分,学兵连的勇猛不仅大大减轻了左翼战场的压力,也为等待援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右翼方面,由于粤军第7旅在11时30分及时赶来支援。1团由被动转为主动,敌方开始退往和顺方向。但是在追击敌军过程中,遭到林虎军总预备队的疯狂反扑,战至下午3时,1团已伤亡殆尽,从勤务兵到伙夫,所有人包括苏联军事顾问也纷纷抄起机关枪上了战场。

此时,敌军距离指挥部不过四五百米远,团指挥部有再次受到冲击的危险。关键时刻,何应钦急中生智,命令士兵们在阵地周围都插上旗帜,摇旗呐喊,以迷惑敌军。这一招,颇似当年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敌军果然不敢轻易前进了。

千钧一发之际,教导2团终于赶至和顺,从后方杀向林虎的指挥所。林虎军在遭到这突然袭击后,军心大乱,不敢贸然死战,遂于下午6时开始退却,率残部败走五华。这场持续了近10个小时的战斗,终于以黄埔教导团的胜利结束了。

▲ 陈诚率炮兵作战。

关乎黄埔军校存亡的一场战役

棉湖之战,黄埔校军以3000兵力战胜敌军林虎部2万劲旅。此役,打死打伤敌人900多人,击毙敌旅长张化如,俘虏敌团长黄济中,俘虏敌营、连、排长60多人,缴枪1600余支。这是民国建立以来第一次以少胜多的大捷。

棉湖血战也是黄埔教导团自建团以来遭遇的最艰难的一次战斗,黄埔学生军特别是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教导1团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代价。全团伤亡半数以上,9个连长有6个阵亡,3个负伤,副连长、排长伤亡最多。如第三营,营党代表、副营长牺牲,3个连长2死1伤,9个排长7死1伤,士兵共385人,战后仅剩110人。

▲ 棉湖之战。

棉湖战役又是第一次东征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可以说是黄埔军校的存亡之战。胜,可利东征,惠泽统一;败,不但东征胜利无望,黄埔军校的中坚力量——黄埔军校教导团会因此覆灭,黄埔军校则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将可能会重写。

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的何应钦因此战而一举成名。廖仲恺高度评价此役可比肩黄花岗起义。

而大战前一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终年59岁。为了不影响士气,中央党部决定将孙中山逝世的消息秘而不宣。9天后,东征战场上的勇士们才得知这一噩耗。蒋介石说:“盖总理在天之灵,有以默相其成也。”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