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的一位皇帝下诏书,黄埔百姓才敢建祠堂

 梦想童年594 2020-05-02

黄埔区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尤其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南海神庙,近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和中国“将帅摇篮”——黄埔军校,抗战史迹点——东江纵队会址旧址,岭南建筑瑰宝——玉喦书院和横沙书香街等名胜古迹享誉中外。

黄埔地区自古以来是华南门户,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在此生息繁衍。黄埔辖区内拥有数量众多的祠庙古迹,这些祠庙古迹至今仍分布在各个街头小巷、古村落内。

祠 庙

祠庙是传统的祭祀性、聚会性建筑。祠庙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用以纪念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一般建在与其活动有关、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另一类为宗族祠堂或家庙,分布在黄埔各镇和聚族而居的村落中。

家庙即为祖先立的庙,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唐代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宋代之后,开始提倡把民间建立的家族祠堂也称为“家庙”。

宗祠即祠堂,不仅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也是宗族的象征。早期,建造祠堂也是皇室贵族的特权,庶民没有资格建。民间祠堂从西汉开始出现,但一直遭到严格禁锢。

直到1536年,明嘉靖帝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民间的宗族祠堂便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发。

每一座祠堂和家庙,都记载着始迁祖先的由来、家族艰苦创业的历程,展示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貌,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族 必 有 祠

族必有祠。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要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如此一来,祠堂成了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

祠堂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村落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

民间祭祀祖先的家庙祠堂遍及了黄埔城乡,这些家庙祠堂是宗族敬宗收族之地,同时又是向族众宣讲礼法的课堂,也是族人讨论族中事务的场所,还是宗族的法庭,因而成为宗族的象征和中心。

宗族的内部结构一般为:宗族—房派—支族。与此相对应,宗族建祠时会依房分或大小宗法观念,建不同层次的祠堂。

现今黄埔留存下来的祠庙,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它们与黄埔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研究黄埔人家族的迁徙、繁衍以及古建筑文化,非祠庙莫属。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黄埔区的祠堂家庙大都有着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它们有些幢幢相接,以古朴清幽的巷道相通,既独立又相对统一,在岭南建筑中独树一帜;它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着我们与祖先心灵的沟通,让千千万万的游子不忘归家的路。

当我们穿行在这些古老的祠堂家庙之中,那些精美绝伦、历史悠久至今仍风韵犹存的廊柱、斗拱、壁画、灰塑、砖雕,无一不显现岁月给它的沧桑和绚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