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政支持、产业基金、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大力扶持文化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其中,不乏“砸重金”“拉流量”的资金奖励和财政补贴。本期的“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为您逐一道来。
作者 | 黄艳如(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韦文学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3099字 |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4月14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对外发布。政策支持临港新片区范围内影视、演艺、数字文化、艺术品、创意设计、出版、文化装备制造等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全覆盖”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中的所有大类文创产业中的核心产业,据称其中涉及的补贴或奖励标准普遍高于本市最高水平。问题来了,上海临港新片区是“有钱任性”,还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其他各地文化政策有着怎样的“钱景”?这些“钱景”真的能换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景吗?
有钱任性,还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作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企业,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是文化产业的显著特点之一。无论是园区运营、项目建设、平台搭建、作品孵化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真金白银。但文化产业的收益也很显著,在文化作品完成后的批量销售期和利润收益期,边际成本迅速下降,利润收益快速攀升,由此发展成为了很多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因此,如果能在发展初期给予文化产业政策性倾斜、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将有助于文化产业获得规模效益,在增强地区的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切实提升经济“硬实力”。面对文化产业这块“香饽饽”,各地的文化产业补贴和优惠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纷纷提出了极具竞争力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其中,《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颇具代表性。在7000多字的《政策》里,涉及12个文化细分产业,27条补贴细则,涵盖影视、演艺、数字文化、艺术品、创意与设计、出版、文化装备、对外文化贸易、文化金融服务、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引进优质文化企业和机构,几乎“全覆盖”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中的所有大类文创产业中的核心产业,更“硬核”的是,每一款政策都具体、明确地点出了补贴力度和优惠金额,句句都是“真金白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财政补贴力度概览 可以说,《政策》最大的特点是,资金扶持几乎涵盖了文化产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项目孵化、园区建设、文化装备、内容生产、运营传播、评奖评优、人才培养、企业上市、金融服务等各个维度都充分释放了扶持资金的激励聚合作用,注重可落地和可操作性。和其他地区的文化扶持政策相比,这份政策还有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在新兴业态扶持上,政策对数字文化产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企业不断革新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方式,同时加大了对网络作品(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等)的扶持力度,体现出对“互联网+文化”新兴业态前景的看好和期待。第二,在技术应用创新上,鼓励文化企业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对国际、国内首台首套的文化装备项目给予千万元级的资金奖励。第三,在文化产业结构上,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发起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机构,着力发挥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杠杆效应,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市场主体与社会资本在主流文化产品开发与供给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不断优化完善临港新片区文化产业的上市融资机制和文化金融服务。第四,在高层次人才培育上,政策高度关注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力争形成相关领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聚集,为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智力要素。第五,在文化品牌设计研发上,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研发创新过程以及创建品牌的支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发设计能力,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意创新驱动是其兴起与繁荣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体现出了上海这座城市在临港新片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雄心和决心,通过充分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等竞争优势,力求切实提升规模总量及质量效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临港新片区城市功能发展的重要支撑。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因此,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必要的财政扶持和激励,是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除了上海之外,其他各省市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持和投入,文化产业投资规模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部分省市新区给予文化产业的财政补贴政策 通过如上对不同省市新区给予文化产业的补贴政策的梳理可知,随着文化产业日渐成为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各地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也呈现逐年加大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化产业助力各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成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一支重要力量。据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显示,文化产业增加值过千亿元的省(区、市)已有13个,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超过3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的省市有4个,分别是北京(9.64%)、上海(6.79%)、浙江(6.19%)和广东(5.37%),可以说,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能走到今天,离不开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来促进文化市场发展的努力。但在实践中,文化财政补贴政策同样也面临着扶持项目不精准、资金管理链条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诸多难题。问题是实践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正视文化产业在财政扶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就为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为未来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此,“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有四点建议:第一,完善文化产业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为导向,从申报立项、资金流向、资金管理、资金产出效益等各个环节对扶持资金支出的全过程、全方位实行监督管理。第二,不断提升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流程,打造高效便企的财政资金管理链条。通过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和执行机制,确保文化产业财政补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明朗化、高效率化,提高财政补贴政策的执行效率。第三,建立融合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企业、个人以及外资投资和经营文化产业。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限制,放宽投资条件,支持各类投资方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和管理,为文化产业发展吸引资金和优秀的管理经验。第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化产业发展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和评估体系、建立企业黑名单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保障,从而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文化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