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痤疮瘢痕的治疗

 明悟好学 2020-05-03

 痤疮瘢痕是瘢痕治疗的又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因为它常见,而且因为它让皮肤科医师感到非常棘手。探讨痤疮瘢痕的治疗,首先要明确它的分级和分类。痤疮瘢痕分级分类的方法很多,下面以一种为例探讨治疗方法。可将痤疮瘢痕分为斑片型、轻度、中度和重度[3]。斑片型是指既不突出,也不萎缩的明显色斑,色斑既可以表现为红斑,也可以表现为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轻度痤疮瘢痕:指在50cm 以外无法辨认的瘢痕,不会妨碍社交活动。这类瘢痕很容易通过化妆手段遮掩;中度痤疮瘢痕:在50cm 距离处可以清晰看到,可以是萎缩性瘢痕,也可以是增生性瘢痕。如果是萎缩性瘢痕,当伸展皮肤时可以变平。这种瘢痕因为容易看到,化妆遮掩效果也不好,所以有可能给患者造成社交心理障碍;重度痤疮瘢痕:在50cm 以外能清晰看到,各种化妆手段都不能掩盖,对患者的心理会有极大损害。重度的萎缩性瘢痕无法展平。

根据痤疮瘢痕形态又可将其分为斑片型、丘疹型、瘢痕疙瘩型、碾压弧形凹陷型(rolling)、冰锥型、箱式凹陷型(Boxcar)、搭桥型和隧道型。

斑片型痤疮瘢痕的治疗:红色斑片型瘢痕在病理上只累及表皮和真皮浅层,通常伴有炎症反应,治疗可以选择治疗血管疾患的激光,必要时配合使用抑制炎症的药物;色素沉着斑片型瘢痕可以选择维甲酸、氢醌霜、壬二酸等药物外用,轻度化学剥脱术也有一定效果。对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还可以尝试治疗色素疾患的激光,但是有加重色素沉着的风险。色素减退斑片型瘢痕治疗效果较差,可以借鉴白癜风治疗。有报道磨削、微针、细针电灼治疗有一定效果。

轻度痤疮瘢痕的治疗:对于瘢痕较少的患者,萎缩性瘢痕可以选择胶原、透明质酸填充注射治疗。还可以选择一种自体血液注射激光治疗方法,对萎缩和增生性瘢痕都有疗效。具体步骤是用1ml 注射器取静脉血,然后立即注射入瘢痕中,使其肿胀,再用治疗血管疾患的激光低能量照射,破坏瘢痕组织[3]。这种自体血液注射仿佛在瘢痕处人为制造了一个血管瘤。激光照射除破坏瘢痕作用外,其热效应还有助于胶原重塑。

 

对于瘢痕较多的患者,首先可以选择微晶磨削。微晶磨削损伤小、安全系数高,但是只对表皮浅层有疗效,故而只适用于轻度痤疮瘢痕。其次可以选择皮肤针刺疗法,又叫胶原诱导疗法。其原理是通过针刺手段造成真皮层损伤,继而诱发新胶原合成。过去常利用细针头治疗,治疗深浅对于操作者是一个极大考验。近年法国、韩国相继推出专用器械-- 微针(Microneedle),通过型号将针的大小和深浅都固定下来,再配以滚轴,非常方便使用。针刺疗法不适用于眼周和鼻部。最后,还可以选择非热蚀性激光。该类激光是由二极管发生,常用波长为1 320、1 450、1 540nm,属于中波红外线。这类激光的特点是对表皮没有作用,标靶是真皮中的水分,只对真皮胶原有破坏和促进重建的作用[3-5]。

中度痤疮瘢痕的治疗:如果瘢痕较少,可以选择瘢痕下针挑游离、自体血液注射结合激光治疗、非热蚀性激光治疗、治疗血管疾患的激光以及皮肤针刺。皮下剥离是指用细针从瘢痕外缘刺向瘢痕底部,挑断瘢痕与基底的纤维连接,使瘢痕难以维持形态。该方法会造成少量出血和小血肿,这种体积效应对于萎缩性瘢痕是有利的,而且还可以促进真皮胶原合成。

瘢痕较多时,需要根据瘢痕类型进行选择治疗方法。对于萎缩性瘢痕,可以选择热蚀激光进行磨削换肤。常用热蚀磨削激光包括脉冲CO2 激光、铒激光。近来机械磨削又重新被应用于中度瘢痕治疗。另外射频技术也可以发挥热蚀磨削效果。近年来点阵激光问世,其对萎缩性瘢痕的治疗效果得到医师和患者的公认,目前没有广泛应用主要局限于价格因素。除此以外深度化学剥脱也被认为有效,但是风险大,尤其对于亚洲黄种人群。针对增生性瘢痕,过去常采用激素局部注射或细胞毒药物局封。所用细胞毒药物有5-Fu(50mg/ml)和博来霉素,它们也可以与激素合用。注射时每次少于1ml,每点大约0.1~0.3ml。治疗前还可尝试进行冷冻。曾有文献报道治疗血管疾患的激光对于肥厚性瘢痕有一定疗效[5],外用咪喹莫特、局部注射维拉帕米(2.5mg/ml,0.5~2ml/ 次)也可以治疗增生性瘢痕。

 

重度痤疮瘢痕的治疗:重度痤疮萎缩性瘢痕,尤其是箱式凹陷型和冰锥型瘢痕需要进行切除,一般采用环钻,必要时实施美容手术、减张缝合。也有人选择局部深度化学剥脱及CO2 激光烧灼。如果萎缩性瘢痕过于广泛,就会表现为面部局部萎缩,在处理瘢痕的同时,实施脂肪移植填充注射是一个恢复整体容貌的好方法。对于重度增生性瘢痕,可以考虑激素局封治疗,对少数相对孤立的皮损必要时采用手术方法治疗。

以上只是逐一介绍了各种痤疮瘢痕的治疗方法,临床实际工作中,患者的皮损千变万化,各种时期、各种类型的瘢痕会同时存在,所以治疗也要采取一种多方法联合序贯治疗的理念。痤疮治疗顺序是先重型后轻型,治疗方法选择顺序是先有创再无创,还要注意治疗护理并重。

[参考文献]

[1]Robles DT,Moore E,Draznin M,et al. Keloids: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J]. Dermatol Online J,2007,13(3):9.

[2]Mofikoya BO,Adeyemo WL,Abdus-salam AA.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s: 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J].Nig Q J Hosp Med,2007,17(4):134-139.

[3]Goodman GJ,Baron JA.The management of postacne scarring [J].Dermatol Surg,2007,33(10):1175-1188.

[4]Greg J.Goodman,MBBS,FACD. Postacne scarring: A review of its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J]. Dermatol Surg,2000,26 (9):857-871.

[5]Jeung-Tae Jeong,Young-Chul Kye. Resurfacing of pitted facial acnescars with a long-pulsed Er:YAG laser[J]. Dermatol Surg,2001,27(2):107-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