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封面设计这样的印刷传统可以得到保留,因为它连接了所有微小的灵感和在乎这座城市的人。” △ 4 月 27 日《纽约客》的新封面——这幅疫情剪影“感恩合唱”(A Chorus of Thanks)并置了十几个阳台与窗户,以及在上边或拍掌或玩起音乐的城市居民们。图片来源 | The New Yorker 《纽约客》是为数不多到今天依然坚持使用纯插画封面的知名杂志。虽然它的文化艺术评论、诙谐漫画、短篇故事、深度报道皆有口碑,但每有上新,《纽约客》最让人在意的还是本期杂志封面又选取了什么角度,记录或隐喻了哪件大事。 如果说,一本标志性的杂志体现着纽约人的自豪,那么,《The Tōkyōiter》(东京人)和《The Shanghairen》(沪誌),也在试图记录当地人与城市的私人故事。 这两本“杂志”沿用《纽约客》精神,塑造并刻画自己所在的城市。为表致敬,它们的杂志封面,从标题字体、价格标签到日期注释,都设计成与《纽约客》类似的版式。 The Shanghairen 与 The Tōkyōiter 字体也延续《纽约客》使用的 Irwin 体(或 New Yoker 体)风格,微调后,使之同样兼具优雅与趣味。 不过,你可买不到这两本“杂志”,更“读”不到它们。 这两本虚构杂志只有封面,没有任何文字内页。从平面设计师、创业者到音乐人,甚至是学生……这些创作者的共通之处是:曾在这些城市逗留或常住。他们用插画记录自己热爱的城市风景。 《The Tōkyōiter》 《The Tōkyōiter》志在将痴于插画和绘画的天才艺术家展示在更多受众面前。我们有些人是插画家,有些人只是恰好生活在东京这个充满故事和日常灵感的美妙城市。我们热爱这座城市和东京居民们的故事,并引以为豪。 ——The Tōkyōiter 向左滑!看看作者心里话 作者 | James Curran(Slijim Studios)是一位英国动画师和导演,现居住在纽约。 未来预想图 × Andrew Joyce 《The Tōkyōiter》发起人 Q:你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Andrew:我是一名自由插画师,在广告和出版行业做了十年。我的合作对象来自日本、欧洲、美国,每个月合作案都源源不断。 Q:你对东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Andrew:我从小在英国长大。对我来说,日本一直以来有种吸引力。我在 18 岁时去日本游玩,一下子爱上了东京。后来我就总是回去拜访,也去游学过。现在,我已经在东京住了十年。 刚到东京时正值仲夏,我第一感觉是特别湿热。我来自英国,显然那地方就没那么热。最开始,我去的是更古老、传统的东京东北部,那里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银翼杀手式的、霓虹灯遍布的摩登城市。而且,东京人也远比我想象的更会玩、更会享受生活,他们并不传统。你去街上任何一个居酒屋就会发现,他们可以很闹腾。 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不停地旅行,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东京。高中毕业后,我花了两年在预科学院(College)学了艺术和设计,那是我当时唯一擅长的事。那之后,我去东京教过一段时间英语,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真心想做的是设计师或者插画师,就又回到英国继续念大学(University)。 东京对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影响也很深。在东京交换留学的 6 个月里,它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热爱什么。我发现我对细节非常敏感,从大厦、地图到食物包装,我都想画下来。 Q:制作《The Tōkyōiter》,让你对东京这座城市的印象有什么改变? Andrew:我和 David(The Tōkyōiter 另一位发起人)常常见面或者打电话聊最新的封面。这些封面可以呈现每个人与东京的个人关系,它也带给我们一种社区感和团结感。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过相同的经历——搬到一个新住所,在新环境中摸索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些封面会呈现的一些东西,我们可能从未想到过。倒不是说这改变了我们对东京的看法,但可以看看插画师眼中的东京是否与我们印象中的类似,甚至发现我们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东京另一面。 Q:《The Tōkyōiter》是如何诞生的? Andrew:《The Tōkyōiter》的雏形是我另一个项目。当时我邀请大家以日本为题创作,但形式题材没有限制,通常我还会出于好奇做一个简略的采访,但不公开。是 David 后来找到我,他为《The Tōkyōiter》定下了名字和杂志封面这样的形式。当然,我们受到《纽约客》影响很深,尤其是它通过插画反映纽约生活这个角度,我们想为东京做同样的事。我们给《纽约客》和另一个类似项目《The Parisianer》(巴黎人)写邮件,问我们能否沿用他们的创意,最终得到了他们的鼓励。 要是时间允许,我们还想做个播客,让创作者讲讲封面背后的灵感、东京的故事等。私下里,我们总是为围绕东京的作品感到兴奋。只是时间太少了。 我和 David 都没有为《The Tōkyōiter》画过一张封面,我们更想保持观察者的位置。加上我总会对自己过去的作品感到羞愧,所以,看着其他艺术家的新作品是件更享受的事。 Q:这些插画背后的创作者都是什么样的人? Andrew:我们从熟悉的艺术家朋友开始慢慢地发展这个业余项目,看着它势头一步步起来。我们规定,创作者必须是在东京居住或至少在这里长时间旅行过的人。我们想看到更多个人体验和新视角,比如日本的智能清洗马桶、公共澡堂、不知名咖啡店的一杯 Single Shot,而不只是寿司。 Q:《The Tōkyōiter》是通过什么方式接触公众的? Andrew:我们只设置了网站(https://www./)、Twitter 和 Instagram 几个渠道。因为我们只有两个人,也都有正式工作,这注定我们的更新和运作都不太定期。现在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邮件,其中既有自荐,也有人推荐他人。 项目发展到第二年,我们办了次展览。我们本以为那会是一次小型活动,但没想到有特别多人来看展,排队都排到了大街上。此后,我们在东京一家共享空间 Nagatacho GRID,设置了展出四五十张插画的常设展。 如今,所有内容都在数字化,我们可以通过刷 Instagram,看到比以往更多的图像。但我希望封面设计这样的印刷传统可以得到保留,因为它连接了所有微小的灵感和在乎这座城市的人。 Q:比起商业项目,这样的个人项目做起来有什么不同感觉? Andrew:出乎意料的是,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建立起一个插画师关系网络。我们和同样致敬《纽约客》的项目《Le Montréaler》(蒙特利尔人)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有一次合作展出。我们也计划在上海和巴黎有类似合作。我们还收到过来自奥克兰的人的邮件,说他们也开始做类似的事。然后我们回信说,“欢迎入群!” 另外,因为我自己也是插画师,我在定义项目性质上非常谨慎。我们无法支付报酬,也绝不会给插画师任何压力。我希望参与《The Tōkyōiter》对创作者来说是件有意思的事。 《The Shanghairen》 《The Shanghairen》中文名为沪誌。它是一个由来自上海和全球各地的百位插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创意项目。每位艺术家执鲜明笔触和个人故事,自由地创作和表达他们心中的上海。 ——The Shanghairen 向左滑!看看作者心里话 未来预想图 × 沛本诺 《The Shanghairen》发起人 沛本诺(Benoit Petrus)发起了项目《The Shanghairen》。该项目沿用《The Parisianer》和《The Tōkyōiter》的概念,向著名的《纽约客》杂志的标志型封面致敬——以创意的形式表现他们热爱的城市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插画师们展现在世界眼前。 Q:你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Benoit:我是一名独立创意制作人。前段时间回了法国一趟,返回上海度过了 14 天隔离期,现在看到阳光明媚,真是重获新生。工作和生活回归正轨后,我像往常那样为品牌和机构制作广告内容,比如网站。当然,我们也还在运营《The Shanghairen》。 Q:你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到今天为止,有变化吗? Benoit:上海是个矛盾体,有新房子和旧房子、富有的人和贫穷的人。它非常国际化,同时也很包容。我在上海见到的每个外国人——泰国人,法国人等——都对这座城市有归属感,会说“我爱上海”。他们和城市有很深的联结,发自内心感到自豪。我还住巴黎的时候,从未有这种感觉。 Q:制作《The Shanghairen》让你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有什么改变? Benoit:到今天为止,我对上海的感情和印象一如既往。但我已经学到了看待这座城市的许多新角度,每张插图封面都在讲这座城市的历史、人物、地标、电影等故事,它们揭示的是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态度或情绪。 我开始从每个人的角度看这座城市,每个人都有所见地。在线下展览现场的时候,我喜欢看到人们成群站在一幅画前。这说明一些画让他们产生了共鸣,他们可能记得自己到过画中的地点。这就是许多观众喜欢《The Shanghairen》的原因:通过这些生动的封面插图,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与艺术联系起来。 Q:《The Shanghairen》是如何诞生的? Benoit:起初开始这个项目,我没抱很多期待。这能让我自由一些,我不需要严格地实现计划,只需要顺着项目的走势和进展推动它。 2019 年 1 月,我在为一个客户准备商业项目时,搜寻了很多的本地艺术家。碰巧,我发现了《The Tōkyōiter》,真的大开眼界。我想,怎么还没人在上海做这样的事情呢?最开始,我联系了近 30 位艺术家,解释《The Shanghairen》的目标。其中有 20 个回复我说他们愿意作画。后来我自己搭建了网站,也把这些艺术作品同步到各种社交平台。 大约在 2018 年 5 月,媒体和画廊开始注意到我们。因为我不会中文,Vicki 后来加入进来,帮忙和媒体、场地方沟通,运营社交媒体。但因为团队小,我们需要亲自完成各方面的事务以及各种合作,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我们一方面希望让更多人知道《The Shanghairen》、展示我们的城市,另一方面,也想连接和曝光新一代艺术人才。虽然这个项目占用了我们不少时间,但两个人的小团队让我们行事迅速,凡事能尽力做到最好。 Q:这些插画背后的创作者都是什么样的人? Benoit:我们的创作者多来自上海,有中国其他地方或是海外的艺术家,也有在海外求学的中国创作者。他们从事各种职业,有全职专业插画师,有设计事务所的创意总监,也有出于爱好画插画的设计师。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热爱上海,通过作画,用一种很真诚、个人的方式来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同时,我觉得这件事对他们会很有意思,尤其是和一大群艺术家一起做,这就更有影响力。 Q:《The Shanghairen》是通过什么方式接触公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