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版)》发布,北京老城内及二环路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区域的胡同院落、房屋如何修有了明确的技术规范与评价标准。《导则》5月7号起正式实行。——北京卫视 《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版)》由我单位主持编写,通过长期从事老城四合院保护设计和实践的经验,是老城保护区域内大量的走访调研、归纳总结的成果。《导则》的实施是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把老城改造提升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有机结合,将有效地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改善老城区内居民的居住条件。 《导则》对老城内的房屋、院落、胡同在保护修缮和改善提升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专业的技术引导和管控要求。适用于二环路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区域,除文物保护单位、普查登记文物、历史建筑以外的胡同、院落和房屋,进行修缮保护、使用功能改造、市政设施改造、风貌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导则》从院落和房屋的两个维度对修缮等级进行了细分,包括三类院落、五类建筑。《导则》适用范围内的院落、建筑均可对号入座,分别对应不同的修缮标准。对于分类中的二、三类建筑的修缮,《导则》要求应最大程度的保护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历史原貌,按照原形式、原结构、传统规制做法进行修缮。 按照《导则》要求,胡同街区的环境整治,要准确把握文化特色,修缮后符合区域文化要求,突出层次和特色,避免千篇一律,避免外来文化元素的移植。环境整治要挖掘区域文化特色,注意保留和恢复胡同内原有的上马石、拴马桩、泰山石等文化元素,塑造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胡同。 对于建筑材料,《导则》要求在修缮过程中应当科学选择材料,要充分考虑风貌保护、使用功能、绿色节能等方面要求,注重传统建材和新型建材的结合,并根据材料使用年限分级分类,合理应用。在施工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形制、采用原工艺、用好旧材料。 在满足安全性前提下,旧材料旧构件优先原地使用,优先用于地区重点保护院落的修缮,其次是胡同可视部位的建筑修缮,再次是院内建筑可视部位的建筑修缮。 为了增强《导则》实施过程中的实操性,《导则》用四部分附录,大量图例、照片,展示了四合院中常见的各部分传统工艺做法、传统风貌建筑工艺标准、正负面清单及装配式做法,供施工队伍直观感受,对照执行。 ▲雨儿胡同19#院修缮前 ▲雨儿胡同19#院修缮后 ▲雨儿胡同25#院修缮前 ▲雨儿胡同25#院修缮前 ▲雨儿胡同25#院修缮后 ▲雨儿胡同25#院修缮后 转自公众号“营宸帮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