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区大部分是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对应头皮区。为了把刺激区比较准确地画出来,我们设了两条标定线(图7-5)。 ![]()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各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 一、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病症 1.运动区 【位置】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面运动区(或叫言语一区)(图7-6)。 ![]() 【主治病症】 运动区上1/5主要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主要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主要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2.感觉区 【位置】 在运动区后相距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病症】 感觉区上1/5主要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和头晕。感觉区中2/5主要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主要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感觉区配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于头针麻醉。 3.舞蹈震颤控制区 【位置】 在运动区前距该区1.5厘米平行线即是(图7-7)。 ![]() 【主治病症】小儿舞蹈病,巴金森氏综合征。 4.血管舒缩区 【位置】 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前距该区1.5厘米引一平行线即是(图7-7)。 【主治病症】 主要治疗皮层性浮肿。上1/2治疗对侧上肢皮层性浮肿,下1/2治疗对侧下肢皮层性浮肿(脑血管病一类疾患,有时瘫痪肢体并发浮肿,这种浮肿并非心、肺、肾及营养不良所致,可能和大脑皮层损害有关。所以,此类浮肿暂定为皮层性浮肿)。 5.晕听区 【位置】 从耳尖直1.5厘米处,向前、向后各引2厘米之水平线即是(图7-7)。 【主治病症】 耳鸣,耳聋,头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6.言语二区 【位置】 从顶骨结节引一前后正中线之平行线,于该结节后下2厘米开始向下取3厘米长之直线为该区(图7-7)。 【主治病症】 命名性失语。 7.言语三区 【位置】 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之水平线为该区(图7-7)。 【主治病症】 感觉性失语。 8.运用区 【位置】 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之前后线,两线长均为3厘米,此三线均是(图7—7)。 【主治病症】 失用症。 9.足运感区 【位置】 从前后正中线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各引3厘米长、平行于正中线即是(图7—8)。 ![]() 【主治病症】 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子宫脱垂等。 10.视区 【位置】 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l厘米向上引平行前后正中线之4厘米长直线即是(图7-9)。 ![]() 【主治病症】 皮层性视力障碍。 11.乎衡区 【位置】 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3.5厘米,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之4厘米长直线即是(图7-9)。 【主治病症】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 12.胃区 【位置】 由瞳孔向上引平行前后正中线之直线,从发际向上取2厘米长即是(图7-10)。 ![]() 【主治病症】 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痛,上腹不活。 13.胸腔区 【位置】 取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中点的平行线,从此线与发际交点,上、下各取2厘米长即是(图7-10)。 【主治病症】 过敏性哮喘,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胸部不适。 14.生殖区 【位置】 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之2厘米直线即是(图7—10)。 【主治病症】 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阳痿。 二、头针的针感 1.针感是在针刺过程中,针刺部位出现热、麻、抽等感觉;部分病人原来有感觉异常如麻、凉、抽、痛等,在扎针过程中这些异常感觉即减轻或消失,这都是针感。也有部分病人针感甚弱或无针感,同样也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2.针感的范围 (1)在针刺的对侧肢体出现针感占多数。 (2)在针刺的同侧肢体出现针感。 (3)在全身出现热感。 (4)有块状针感。可局限在一个关节或一块肌肉。 (5)有带状针感:一般为1.5~4厘米宽,其走行方向基本上和经络循行相一致,如心经、胃经、膀胱经等。 3.针感出现的时间 在进针后几秒钟到3分钟出现针感的为多。个别病人起针后几小时才出现针感(多见于脑出血后遗症患者)。 4.针感持续时间 一般持续3-lO分钟即开始减退或消失。个别病人可以持续几小时甚至两天。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02.民间特效医疗绝技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