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匠心传承——钧瓷创烧艺术

 朝晖图书馆 2020-05-03

说起苗老师,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接下来我给大家叨一叨这位钧瓷世家的“瓷痴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苗长强从小就生活在钧瓷文化的熏陶之中。父亲苗锡锦是一位学者型钧瓷大师,人称中国钧瓷的“活化石”,1999年主编了中国钧瓷史上的第一部志书《钧瓷志》,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恢复的全过程。

1977年苗锡锦对于神垕下白峪唐花瓷黑釉蓝斑器的发现与考证,有力佐证了钧瓷始于唐的判断。在父亲影响下,苗长强对钧瓷的启蒙和喜爱水到渠成。他依旧记得,当年,父亲将已脱釉的《活环瓶》《观音瓶》带回家来,这两件常人眼中的“废品”在苗长强眼里如同宝贝,美丽的钧红釉、大火蓝令他从此迷上了钧瓷。

▲苗长强作品《观音瓶》

1980年,高中毕业的苗长强进入主营彩釉瓷和建筑卫生陶瓷的镇办新华瓷厂工作。在父亲的影响下,苗长强有着亲近钧瓷、热爱钧瓷的先天基因。苗锡锦搜集整理的3万多片古钧标本,为其打牢了钧瓷传承的坚实基础。

1985年,苗长强脱产来到西北轻工学院硅酸盐工程系,学习陶瓷理论,重点研修釉的成色机理以及化学组成对配釉性能的影响。专业的理论学习,使其对钧瓷的造型和釉色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年,苗长强与父亲苗锡锦一起创建“神垕华新古陶瓷研制室”,后更名为苗家钧窑

▲苗长强作品《鼓钉洗》

1993年,苗长强将钧釉研究上升至科学层面,在逐渐采用新型技艺的同时,一直传承钧瓷老泥质、老釉色的制作工艺,使得作品无论造型还是釉色,都从里到外散发出一种钧瓷原始的古韵神风。

2013年,苗家钧窑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在钧瓷界尚属首家。

本次我们寻瓷记也将寻访到苗长强老师,在今天早些时候见到苗老师的时候,对于苗老师的第一印象便是身材瘦高、举止文雅、面容和蔼,头发“自然白”,宽大的眼皮下藏着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苗长强待人接物时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工作时却身手敏捷,稳健有力。在与苗老师的交流过程中,苗老师对于钧瓷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而这位身负众多光环和荣耀的国大师格外亲切,仿佛邻家老爷爷一般。

▼以下为老师以往代表作

名称:八方进宝瓶

尺寸:高34.5 口8 底10.5

名称:德胜尊

尺寸:高29.6 宽15.6

名称:东方红鼎

尺寸:高27 宽30

名称:凤火瓶

尺寸:高46 宽38

名称:方尊·金蟾送宝

尺寸:高41.8 宽29.8

名称:泰斗

名称:高36 宽28

名称:腾飞瓶

尺寸:高15.2 宽12

名称:圆满尊

尺寸:高34.5 口5.5 底16.8

名称:象首活环瓶

尺寸:高28 口11 底12.3

名称:国礼.北京奥运·长城鼎

尺寸:高21.5 长19.2 宽15.2

名称:吉星高照

尺寸:高41.2 宽22

名称:三羊开泰尊

尺寸:高40.5 宽24.5

苗老师的作品 厚重大气、古朴典雅、釉色莹润,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其造型和釉色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创作的作品《玉龙雪山》《长城鼎》《荷口盘》等被国内外不少知名博物馆收藏。2010年,《东方红鼎》《和平友谊鼎》等被上海世博会主题馆部确定为对外友好交流高端国礼。

一面研究釉料、矢志创作,一面理论总结、著书立作,在苗长强心中,始终有一种将钧瓷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寻钧瓷文化之根、铸钧瓷文化之魂,让传统钧瓷文化走向世界,使苗家钧窑的钧瓷品牌不断升华,是苗长强的奋斗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