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影底,曲渚逞妍;楊柳堤邊,棹歌送晚。吳下新聲之麗,自古已然;詞壇情致之工,迄明臻妙。片紅驚夢,哀淑女之夷猶;埜寺聞鐘,慨簪纓之淪落。此俱以裁花翦月之思,吐鏤玉雕瓊之句。然標若士之逸態,拔玄玉之奇情,使宮商畢肖于四聲,文句皆繩於掯拍者,非豫章魏尚泉之崑山新腔不能為也。聲精鎔琢,巧制抑揚;氣貫珠璣,神通口吻。故能奪俗謳而成正調,兼諸美以冠兩都。時迨清季,雖曲運寖衰於戲場歌榭,幸檀板未輟於雅館書房。“夜雨”《聞鈴》,爭同潘令之悲;“朱樓”《餘韵》,幾抵庾郎之賦。斯道因循,競千春而歷久;吾曹克繼,彌百折而不回。香江曲眾,夙好哦吟。長冀勝國元音,重揚秦、韓之歌喉;西園清引,再和史、玉之簫管。使江山悠遠之思,著於武、韶之雅;故國黍離之嘆,明乎平仄之辭。學而時習,久逾二紀,於是共議立社,以期同依白雪之遺音;竝按霓裳之舊律。古師兆申,慷慨錫名,名曰和韻。和則異音相從,韻則同聲相應,是託先儒以明志,藉彥和以征宗也。自此東家舊姓,暢德音于海市,南國新人,延孔均於雞林。因是用告群賢,同襄斯盛云爾。 二O一三年二月 原文發表于2013年2月和韻社訊創刊號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