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23-1点胆经最旺。 令在子时前入睡者,早晨醒来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因为在子时入 胆才能完成代谢。胆汁才能推陈出新。 中医理论认为:“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 决断 胆经以胆囊为中心,具有使“气”流通,控制甲状腺、唾液腺、胆汁腺 等分泌的荷尔蒙,以及调整全身热能平衡的功能。当我们烦躁时,体内的气 血会浑浊而导致神经痛。同时,胆汁的循环不顺畅也会引起胆囊炎。若能调 整好胆经的“气”路,不仅可以增加胆量,也可消除神经痛。 丑时:1-3点肝经最旺。 人卧血归于肝。”如果这个时候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 维和行动,就无法进行血液的新陈代谢。“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需要 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更新,这种代谢在丑时完成 肝经可说是“气”的仓库。以肝脏为中心运作,具有支配营养成分的储 藏、解毒、向血管提供养分等功能。如果肝经的气路流通异常,就会出现视 力减退、眼睛疲劳等症状,全身丧失活力,产生倦怠感。 寅时:3~5点肺经最旺。 这时,肺将肝提供的新鲜血液送往全身。人在清晨起床的时候,会面色 红润,精力充沛。 肺经的功能是将呼吸所吸收的“宇宙”之气,转换成身心之热能而输送 到各个经络。 如果肺经经络阻塞,其功能会衰退,身体的热能缺乏,严重时会导致死 亡。有肺部疾患的人此时反应强烈。 卯时:5-7点大肠经最旺。 这时大肠经会完成吸收食物中的养分和水分、排出残渣的过程。 大肠经具有将所摄取的食物分解成人体所需热能的作用。 如果此功能发生障碍,“气”流将会停滞,而引起脸部脓包、喉咙肿 牙疼、流鼻血等现象。大肠经络的功能与内在的情绪也有相当密切的关联。 如生气、愤怒、无法忍受时,也会使大肠经的经络不畅。 辰时:7-9点胃经最旺。 这时吃早饭,最容易消化 胃经具有控制消化器官的功能,也与调整食欲和体温有关。 如果胃经的经络混乱,情绪将会不安而影响食欲,并且加重胃的负担, 导致胃酸过多和肠胃衰弱。影响大肠的功能,降低身心的元气,会反映在便 秘、腹泻等症状上。 已时:9-11点脾经最旺。 脾是消化、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的功能好,消化吸 收好,血液的质量就好,所以就会嘴唇红润。唇白,则标志血气不足,唇 暗,则标志寒入脾经。 脾经具有控制循环器官、储存血液、制造淋巴球以及破坏老旧红血球之 功能。同时,还具有结合心脏部位与消化器官之功能,以 及支配生殖腺的功能。 在繁忙、压力大的现代社会中,脾经的 气”非常容易混乱,女性容易痛经、低 血压、手脚冰凉、患冷虚症等,还容易 引起糖尿病。 午时:11-13点心经最旺。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 气和养筋。人在午时小睡,对养 心大有好处,可以使下半天精力充 心经的经络包括全身内脏器官的 功能,可以说是主宰生命力的,直接 受到精神状态的影响。因此劳心以及精 神层面的压抑,会使心经之气流通混乱, 严重时,危及生命。 未时:13-15点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入膀胱,精相送入大肠,精华输送到牌,对人的 营养进行调整。 小肠经具有将食物所分解之气血输送到全身的功能。 由于压抑等因素导致心经混乱,引起肩酸痛、头痛及耳鸣,女性易产生 生理不顺等症状。 申时:15-17点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膀胱经的主要功能为控制自律神经及荷尔蒙分泌。 当膀胱经的“气”流通不顺时,自律神经将会异常,导致烦躁或失眠。 若荷尔蒙分泌异常,则会使身心内在环境不稳定,而容易患感冒等。若膀胱 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 酉时:17-19点肾经最旺。 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 肾经具有从血液中排除废物及不必要的水分,以及制造尿液的功能,同 时也与骨骼、牙齿、耳、生殖器官等有关联。可提高身心之热能,并促进荷 尔蒙之活力。 如果肾经的“气”混乱,精力将会减退,人会变得消极,缺乏斗志。皮 肤、头发会失去光泽 成时:19-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在此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 围的外邪,使心脏处于良好的状态。 心包经具有补助心脏运作,总括性控制头脑及肠的功能。 如果心包经异常,神经会严重疲劳,造成失眠或气喘等症状,头部也会 经常处于不清醒状态,血液循环不良,手脚冰凉,手臂关节炎或腱鞘炎 亥时:21-23点三焦经最旺。 人在亥时睡眠,对身体十分有益。可以滋养百脉。 三焦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 焦经主要功能分为三种:上焦有协助胸部上方之心及肺脏之功能,并 进全身气血循环;中焦有协助胸部和肚脐之间的胃及脾脏之功能,并由食 物中撇取“气”;下焦有促进肚脐下方之大、小肠及膀胱等内脏之功能,并 使“气”得到净化。 由于过度压抑,致使三焦经的“气”流通异常,而影响全身,引起眩 晕、血压异常、偏头痛、腰痛、肩周炎等病症。 ![]() ![]() ![]() |
|
来自: Darkkiller23 >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