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坐实证与现代物理学——量子物理篇

 勇敢的芯2 2020-05-03

量子物理发展100年来,成果辉煌而显著,在很多行业里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对世界的认识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量子物理通过各种实验证实了“物质”世界与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并且认识到,物质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关系的描述。

在二十世纪至今的近100年间一直被大多数的物理学家当作是量子理论“正统”,至今仍被写进各种教科书中的“哥本哈根诠释”,围绕着概率解释、不确定性原理和互补性原理这三大核心原理展开,给予了量子系统的量子行为一个精简又易懂的解释。但尽管如此,它带来的问题和它给出的答案同样多。

薛定谔的“猫佯谬”

量子系统的概率、测不准原理、薛定谔的“猫佯谬”、爱因斯坦的没人看的月亮、ERP悖论与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

这些著名的问题,至今仍无法被量子理论自圆其说。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甚至这样说过:“假如一个人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明白量子论!”

在世界的另一边

在世界的另一边

古往今来的思维科学实证者们,通过打坐实证,用身心求证到了思维状态(世界)的不同层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各种物质状态(世界),并发现了物质与思维严格一一对应的关系(心物一体原则)。在这一重要发现的启迪下,量子物理领域那些困惑了全世界顶级科学家上百年的佯谬和难题,就好像遇到了万能钥匙一样,纷纷迎刃而解。

和绝大多数还未参与实证的人们一样,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们,只能使用一种思维状态,就是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去认识与这种思维状态相对应的物质世界。而不能灵活自由的使用各种思维状态。并且,研究者们往往不假思索的认定自己的思维是正常的,而且只有这样一种思维状态。所以他只能通过这种思维状态去解释他所观察到的现象,这样必然会出现问题。

心物是一体的

因为心物是一体的,科学家们借助仪器所观察到的高级物质状态的一些现象是和另一种思维状态对应的,不是和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对应的。而科学家又只能使用当前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所以无法解释与高级思维状态对应的物质现象,只能对高级物质状态进行推理式的认识,因此发明了概率论等一系列理论去自圆其说。

但概率仅仅是处在低级状态的人的一种推测,在高级状态,并不存在概率,一切都是准确无误的。

思维本体学对双缝实验与

波粒二象性的解释

首先,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功能是从高级思维状态的思维功能分裂演化而来的,高级思维状态具有的思维功能是普遍性专注,可以在同一时刻广泛全面的对一切观察对象都保持高度专注的观察能力。而在当前思维状态,这一高级观察能力分裂为两种观察能力,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

选择性注意只能作用于唯一一个观察对象,它不可能同时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观察对象,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观察对象,我们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在量子力学的单缝实验中,观察者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这个功能,只作用于单一观察对象的,这种思维是一种点状的思维,因此能观察到微观物质是一种粒子的状态;

如果设置的是双缝实验,由于观察点变成了两个,观察者便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去观察,而这种思维功能属于一种普遍性的,呈现为面的,所以观察结果会出现一种整体的,面的状态,也就是波的状态。

思维本体学对薛定谔的猫佯谬和

爱因斯坦月亮的解释

猫的身体属于宏观世界的物质状态,其状态是和大家共同的思维状态相对应的,有共性的规律,而不是和某一个观察者的思维相对应的。同时,薛定谔即使没有打开箱子,只要他想到了,那就是看到了。因为想到就是看到,之所以说现在没有看到,是因为他使用身体这个工具,是工具有问题。这是因为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而导致了在量子力学里面推理方面出现的错误。

同样的,月亮也是宏观世界的物质状态,也是和大家共同的思维状态对应的,个体无法决定月亮的存在状态;第二,爱因斯坦不看月亮的时候,其实仅仅是不用眼看,但却在用心看;我们躲在房间内,无法用眼看到月亮,但却能用心看月亮,用思维看月亮,之所以无法真的看到,那是因为眼睛这种光学仪器有问题。

附录

哥本哈根诠释

哥本哈根诠释是量子力学的一种主流诠释,它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着概率解释、不确定性原理和互补性原理这三大核心原理而展开。量子论革命的破坏性是相当惊人的,在这三大核心原理中,前两者摧毁了经典世界的(严格)因果性,互补原理和不确定原理又合力捣毁了世界的(绝对)客观性。

新的量子理论展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它是如此奇特而难以想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观念格格不入,但在哥本哈根诠释的描述下,量子世界中的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几乎都是可以解释的。

首先,不确定性原理限制了我们对微观事物的认识程度,这个程度目前似乎已经达到了不可逾越的极限。

其次,由于观测者对被观测物不可避免的扰动,现在主体和客体世界必须被理解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一个孤立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事物,甚至没有一个绝对纯粹的客观世界。任何事物只有给出一个特定的观测手段,才有谈论它的意义。观测对象所表现的形态,由于观测方法的不同,可能是互相排斥的,但必须被同时应用在这个对象的描述中。二者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对立的统一。

最后,由于不确定性的原因,对量子世界的描述到目前为止只能是概率性的,波函数代表一个观察者对于量子系统所知道的全部资讯。大尺度宏观系统的量子物理行为应该近似于经典行为。

薛定谔的猫和爱因斯坦的月亮

薛定谔的猫和爱因斯坦的月亮

1935年,薛定谔发表了题为《量子力学的现状》的论文,其中提出了后来成为量子论中最令人头疼的著名的“猫佯谬”思想实验。

设想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有一只猫、某种放射性物质、一个毒气瓶。放射性原子的衰变本身是一种量子过程,是完全概率性的,有一套结构巧妙的精密装置使得放射性物质中的某个原子一旦发生衰变,就激发一连串连锁反应,导致毒气瓶被打破从而把猫杀死。

按照常识,猫只有死去和活着两种状态,但在量子力学原则中,箱子内的一切物体所组成的系统,是由波函数来描述的,这个系统的波函数包含着两种互相排斥的观测结果的组合。因为没有人打开箱子观察,那个原子就处在衰变和不衰变的叠加状态中。因为原子的状态不确定,所以猫的状态也不确定。只有当人打开箱子查看,波函数才坍缩,原子的状态由叠加变为确定,猫要么活,要么死。但正如在测量做出之前电子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一样,猫在被观察以前,既不是活着也不是死了,而是在同一时刻处于一种既活又死的叠加状态……

薛定谔的实验把量子效应放大到了宏观尺度的日常世界中,人们几乎无法想象并接受一只又死又活的猫,但这却是哥本哈根诠释的必然结果——系统的状态被观测本身改变了。

量子理论认为:不仅仅是猫,一切物质,在我们不去观察的时候,都是处在不确定的叠加状态,因为世间万物也都是由服从不确定性原理的原子组成的。这就连带到一个爱因斯坦提出的流传很广的问题:月亮在我们不去观看它的时候,是否还存在?因为月亮,也是由不确定的粒子组成的。

量子理论对猫和月亮的问题,至今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