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特的一生》:学会了这个能力,你的人生就像开了挂

 长沙7喜 2020-05-04

檀七月 2019-06-29 08:01:00

萧伯纳说: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进入职场之后,不仅需要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内容,还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人的一天就24小时,如何做时间管理成了当务之急,时间管理做好,工作和生活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否则就是一团乱麻,没有头绪,好似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时间匆匆而过,却没有时间好好的思考,人生为何而忙。

对于时间管理最初的观念,是通过各种时间管理工具让每一天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但慢慢的发现,事情永远都做不完,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总有新的事情涌现。时间仍旧不够用,事情依然越来越多。

看了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直到看到《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隐隐的觉得,时间管理并不是使用各种工具就能管理好的,还涉及到精力管理、计划目标管理等,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确定好目标之后,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与时间做朋友,静待花开。

刚开始看《奇特的一生》,很容易被主人公柳比歇夫56年持续不断的时间统计法所震撼,想要立即尝试一番,但是慢慢的便会开始怀疑,统计的意义在哪里呢?

《奇特的一生》

一、确定一生的奋斗目标

我们先看看时间管理大师柳比歇夫一生中的成就:

1、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而且这些著作被广泛翻译和出版;

2、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写了500多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印稿,这对于专业作家来说,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

3、还写了很多追忆许多科学家的回忆录;

4、在大学教研室当主任还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需要讲课,而且需要经常到各地考察;

单看这几项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惊叹于他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到了这么多事情呢?

源于1918年,28岁的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就确定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尽管这个目标遭到了身边学术专家们的怀疑,但是柳比歇夫一生都对自己的既定目标至死不渝。

或许有的人觉得那么年轻就确定了目标,把自己的人生框定了,岂不是很无趣,其实并非如此,柳比歇夫正因为人生目标明确,一生都在坚持不懈的追寻,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充满了生机。

《生命觉者》有一期是蔡志忠老师的访谈,他说一辈子很短,你要清楚要做什么?三岁半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耶稣具有超能力能够让瘸子走路、瞎子复明,诺亚可以铸造方舟,摩西可以分开红海。

在看看身边同龄的孩子好像都很笃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农夫家的孩子在田里帮忙,铁匠的孩子在帮忙拉风,三岁半的小妹妹已经背着一岁半的更小的妹妹,而三岁半的蔡志忠好像什么都不会?

《生命觉者》蔡志忠访谈

于是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在4岁半的时候想明白了,这一辈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画画,于是在15岁成为职业漫画家,之后开始画诸子百家,传播传统经典文化,销量超过3000万册,在2011年的时候被评为“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蔡志忠说:人生最终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的筹码,从一开始就要设定你的目标,就像我们要出门,知道自己是要去哪里,但是99.99%的人好像开车在高速公路上,怕开得比别人慢,竟然不知道要去哪里。

我们耗费一生的时光都是在寻找自己,明确人生使命,而早早就发现人生使命的人,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目标,在有限的生命内发挥最大的价值。

二、事件+时间统计法

明确了目标之后,如何才能抵达呢,工具方法就像是过河的船,而柳比歇夫创立了适合自己的时间统计方法,通过不断的改进并最终确定下来,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然后根据每日的时间开销,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

1、每日时间开销

时间就像金钱,如果没有记录,不知不觉就溜走了,要想做好时间和金钱管理,第一个需要做的就是记录,有了记录才能有效的分析。有的人说自己一天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但是真的用于工作上的时间绝对没有这么多的。

标准活动比如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吃饭,而非标准活动比如上班办公、学习娱乐等,每个人都会不一样的,拿睡觉时间来说,有的人一天需要睡10个小时才能恢复精力,而有的人一天睡满6个小时就可以了,这个因人而异。

对于柳比歇夫来说,一天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就很满意了,他最高记录一个月工作了316个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个小时。

目前我使用的是趁早效率手册+APP来记录的,每天的时间划分为工作时间(6小时)+学习时间(4小时)+生活时间(14小时),之前为了分析时间所以每个时间段都记录,大概了解时间的去向之后,就精简了,只记录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两大类,目标是10个小时的纯时间(实际上大多都在6-7个小时)。

以下是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格式: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2、月度总结、年度总结

根据每日时间开销记录,把所有干过的事情,读过的书,写过信,去过的地方统统收集在一起,分门别类的加以计算,比如娱乐65次,然后附带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等,这65次是多了还是少了,可以与以前的年份进行比较。

这样详细的总结,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每月总结需要大概1.5到3个小时,制定下一个月计划需要1个小时,每个月的计划+总结大概2.5-4个小时,占每个月300小时预算的1%-2%

那么年度总结需要多长时间呢,大约是十七八个小时,也就是说需要花几天的功夫,通过总结来进行自我的分析,看看自己一年的效率如何,哪些目标完成了,哪些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

3、月度计划、年度计划

时间结算的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一总结完毕马上对下一个月度或年度做计划,比如本年度阅读了多少本书,一共用了多长时间,每天可用时间有多少,阅读速度是怎样的,那么根据经验下一年度需要阅读多少本书,同时列出必读书单。

比如柳比歇夫总结中的一项: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也就是说实际与计划的误差仅为1%。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对于柳比歇夫来说,时间好像是物质的,不会无影无踪的消失,时间转化成了什么,时间都用在了哪里,全部都有据可循。

记录的如此细致,我们对于时间管理大师只能是膜拜了,我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统计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而且现在可以在豆瓣上标记,顺便写上短评,月底和年底都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数据统计,那么做下一年计划的时候就可以参考,计划就更贴近实际。

三、精准感知时间

做时间记录和金钱记录的人,不能说有了记录就不会浪费了,但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即便是浪费了也知道浪费了多少,怎么浪费的以及为什么浪费的。

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记录时间一直到82岁生命结束,期间56年从来没有间断过,通过记录,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够准确估计出用掉了多长时间。

比如《奇特的一生》的作者曾经与柳比歇夫见过两次面,而这两次见面中作者同他一起散步,在这期间柳比歇夫并没有看时间,这两次见面也记载在日记当中了,一次是1小时35分钟,一次是1小时50分钟,时间记得很准确。

通过时间的记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好处,就是他可以准确预估出完成一项任务需所需的时间,从而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和工作。

柳比歇夫对时间的利用也非常灵活,尤其善于利用“时间下脚料”,比如一天之内如何安排读书的时间,早上头脑清醒就看严肃的书籍,看一两个小时之后看点轻松的书,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坐电车的时候也会根据是不是起点站有没有座位坐而选择看不同书,据说他的英语都是利用这些零碎时间学会的。

时间记录不是让我们像计算机一样精确的记录,记录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知道自己时间都用在了哪些地方,知道自己精力最好的时刻在哪里,是否按照既定的目标在努力。

记录然后分析,从而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