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刚看了一部豆瓣9.0分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国际知名记者周轶君,通过走访日本、芬兰、印度、英国和以色列5个国家,从他们不同的教育理念,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出发,让大众对教育有了更多新的思考。 其中,以色列的教育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激发了我想要更多去了解它的欲望。 众所周知,以色列国土面积很小,虽然它身处战火纷飞的中东地区,但是却为什么能跻身世界创新强国,成为全球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它教育成功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 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以色列在教育方面所做出的成绩:
以色列以犹太人为主,而犹太人在千年漂泊和迁徙中,在饥饿和苦难、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奇迹般地在科技、军事、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犹太人看来,最重要的三件事是:教育、教育、教育。 今天的这些成绩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以及特殊的教育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勇于创新,不惧失败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你会陪孩子怎样渡过?你通常会送孩子什么礼物?蛋糕、玩具、生日聚会? 而纪录片中以色列妈妈企业家纳娃,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选择带孩子去参观一家创业公司。 《他乡的童年》中,介绍了以色列一家创业公司基地Green Start学院,这里大部分都是十几岁的孩子。 他们的头衔不是CEO,就是创始人,所有的一切,都是靠他们自己完成,他们做工程,做电子产品,也负责项目的公关、商业部分,寻找赞助商…… 尽管这样的创业公司大部分都会失败,但大多数的以色列人会认为,尽我所能,失败了没关系,至少我们知道了如何应对失败。 可能在我们大多数父母眼里,对成功,有着自己约定俗成的理解,但在以色列人认为,他们的英雄是那些失败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敢去尝试的人。 在以色列,你如果投资失败了,再进行第二次创业筹款时,投资者反而会给你更多,因为他们认为,你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犯同样错误的几率就会很低。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会告诉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会失败,我们会尽最大可能让孩子少走弯路,避免挫折,而恰恰这样,往往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勇于尝试的机会。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爱迪生 尊重孩子的个性,敢于创新,并且包容失败,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色! 热情好奇,敢于怀疑我们的家长经常会问孩子,考试考的怎么样? 而在以色列,家长不会问孩子学了什么,更不问考了几分,而是问,你今天问问题了吗? 以色列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拉比,有人问他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他说是因为他的母亲,在他每天放学回家时,妈妈会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儿子,今天你在学校里有没有提一个好问题?” 鼓励学生踊跃提问,这是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乖乖的坐在教室,如果不问问题,就等于什么都没学到。老师希望听到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见解,并希望看到学生敢于质疑并挑战权威。 魏茨曼科学研究院聚集了最优秀的科学家,院长扎夫曼总结,这些科学家们身上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高度的热情与好奇。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对事物充满好奇,不断地问问题,追求真理,是以色列教育的又一大特色! 学会生存,承担责任曾过看到过一个专访,主人公以色列妈妈沙拉,是在中国长大的犹太裔,她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她从小在上海长大,离婚后的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以色列生活。在中国和以色列,她的家庭教育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回到以色列,为了生计,她从卖春卷开始,养活三个孩子。 在中国,大部分的妈妈都是凡事自己做,把门一关,孩子在屋里做功课,推门就是送牛奶、水果。讲到这里,我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一直以来,我也觉得孩子要以学业为重,家务事,妈妈来做就好。 回到以色列的沙拉,刚开始也这样,自已操忙所有家务。有一次,邻居看到后,很不理解,就对孩子们说到:“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所有的东西都不能不劳而获,你们要帮妈妈一起做,作为家庭一份子,你要参与家庭中的一切。” 全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爱孩子是要有分寸,有限度的,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从此以后,沙拉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并在生活中慢慢培养孩子的“财商”,比如沙拉会把春卷以固定的价格批发给孩子,由他们在此基础上加价出售,利润归孩子。结果经过几次挫折后,三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财商的锻炼,并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淮南子·说林训》 直接给孩子财富,不如教给孩子学习自己生存的能力。 自由开放,寓教于乐以色列的义务教育是从5岁到18岁,在18岁以前,学习环境是非常自由与开放的。 幼儿园的小朋友,不是游戏就是玩耍,而学生的课外活动很多,去旅游或参观各种博物馆和展览的机会也很多,他们更加在意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 犹太民族特别重视儿童教育,他们在儿童教育方面研发的教具、教材、课程模式等被很多国家所采用。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会让孩子学习使用真的工具。 早期教育与其说是给孩子很多东西,倒不如说是不让孩子失去很多东西更加恰当——威特 不要从小扼杀孩子自由的天性,一个国家越相信自己的未来,就越会重视自己的儿童教育。 重视知识,教育第一研究调查显示,全世界人均读书最多和藏书最多的都是以色列人。 以色列在教育上的投入仅次于军事,一座城市的教育投入甚至能达到占51%,之后才是福利、文化、体育等,以色列政治家认为,教育投资并非国家的负担,而是有效的国家资源。培养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是拥有一切的前提。 以色列妈妈沙拉说过,孩子在学校时,老师曾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 钱?宝石?都是不对的,无论任何都有被夺走的可能,正确的答案,只有“教育”,只要人活着,教育就不可能被夺走。 如果你想将来成为富翁,就学好眼前的东西,它们将来都会大有用处。在沙拉的培养下,两个儿子最后都成为了亿万富翁。 犹太人笃信:土地会被夺走,财富会被拿走,但知识是拿不走的。 正如沙拉所说: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时间、精力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也不见得终身幸福! 写在最后也许有人会说,因为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历史背景都不同,所以不可能以偏概全。 但是教育,是全世界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借鉴成功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可以适时审视自身,并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教授说过:家庭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 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许我们改变不了任何大的环境背景,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最大限度良好的家庭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