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本卷《春宵》《上元侍宴》《海棠》《中秋月》《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已介绍。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七月任杭州知州,主要忙于救灾与兴修水利。元祐六年(1091)三月被朝廷召还,此诗当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初冬。 《赠刘景文》一作《冬景》。刘景文,《宋史》无传,宋人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三十对之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刘季孙字景文,世家开封,父平,任环庆将,赵元昊寇延州,以孤军来援,遂力战而死。景文以恤典得官。少笃学,能诗文。东坡先生守钱塘,景文为左藏库副使,两浙兵马都监。先生喜其人,上章荐其练达武经,讲习兵政,除知隰州。”这首诗当是苏轼在刘景文出任隰州刺史前写的,当时刘景文已年近花甲,而苏轼也五十五岁了。 前两句写冬景。首句写枯荷,荷花、荷叶全无,只剩下一些黑黢黢的残茎,算是将冬天衰飒的景象写透了。作者写此句主要还是为了反衬残菊与“橙黄橘绿”之可贵。次句写残菊,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一个“傲”字歌颂了那些不畏风吹霜冻犹在枝头开放的残菊的精神状态。 后两句借冬景发表了一通议论。“一年好景”不是百花齐放的春天,不是万木争荣的夏天,不是硕果累累的秋天,而是“橙黄橘绿”的初冬时节,“最是”二字强调了这一点。难道“橙黄橘绿时”就是一年当中的最好时节吗?那倒不一定,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每个人各个时期的感受也可能大不一样。这是诗人在彼时彼地的突出感受。这两句诗贵在诗人发现并展现了被别人忽略了的美。 如果我们联系前面对作者与刘景文的情况介绍来看,刘景文与作者都到了人生的初冬时节,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嘛,苏轼写此诗的目的是要刘景文珍惜自然界和自己的初冬时节的美丽。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