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语堂的爱情:先结婚后恋爱,还有一段深藏于内心的恋情

 史家之韵 2020-05-04

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叫和乐,后来改成了玉堂,最后又改为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

我们一说到林语堂,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民国时的一位幽默大家,还有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认为,做文人要有胆量,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

林语堂所言是真知灼见的话,所见是高人一等之理,所写是优美动人之文,有骨气,有操守。也正是因为他秉持着这样的文人理念,文采出众,曾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作为民国时期一位有名的幽默大师,林语堂的爱情故事也常为人津津乐道。

早年的林语堂还有一段被拆散的姻缘。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学校他以优异的成绩屡屡拿下学校颁发的各项大奖,让他在学校里很快就声名鹊起,以至于很多同学都想和他交朋友。

林语堂不仅文采斐然,而且长相清秀,很快就成为众多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

当时,和他关系最密切的当为陈希佐和陈希庆两兄弟,他们还有一个冰雪聪明的小妹叫陈锦端,就读于圣约翰大学旁边的圣玛丽女子学校。

年少的林语堂初次见到这个陈小妹就让他终生难忘。他们初次相遇,就都被对方的性情与才华所深深吸引,很快两人就成了一对羡煞旁人的情侣。

  

然而,正当两人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中时,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得知了此事,从中作梗,他们的恋情也被迫终止。

陈天恩是厦门首屈一指的富翁,而林语堂只不过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牧师的儿子。虽然他也很欣赏林语堂的才华,但是他认为林语堂只是一个穷小子,配不上他家的千金小姐。

或许是出于对林语堂的亏欠,陈天恩故意撮合了林语堂和邻居家二小姐廖翠凤。

廖家也是鼓浪屿的大户人家,虽然廖父廖母有些担心女儿受委屈,就问女儿的意见,但廖翠凤却不嫌林家一贫如洗,而且在上学期间,她也就读于圣玛丽女子学校,对林语堂早已耳濡目染很久,十分仰慕林语堂。

当听说有人撮合她和林语堂时,她便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没有钱不要紧!”

  林语堂和廖翠凤

此时,林语堂正遭受着嫌贫爱富的刁难,当他听到廖翠凤的这句话后很是感动,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尽管林语堂和陈锦端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但他对陈锦端的爱却一直深藏于内心,时刻未曾忘怀。而陈锦端得知林语堂订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去了美国。

对于他和陈锦端的爱情,林语堂曾写道: “吾所谓钟情者,是灵魂深处一种爱慕不可得已之情。由爱而慕,慕而达则为美好姻缘,慕而不达,则衷心藏焉,若远若近,若存若亡,而仍不失其为真情。此所谓爱情。”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和廖翠凤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领取结婚证的当天,为了表达自己对妻子白首不离的决心,林语堂想将结婚证烧掉,因为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会用到结婚证。这让廖翠凤大为感动。当天回家,两人就在客厅将结婚证烧毁了。

林语堂和廖翠凤的婚姻没有任何爱情基础,林语堂是在一段爱情心灰意冷后,又经过父母催促下勉强结合起来的。

  廖翠凤

这样的婚姻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但林语堂认为:“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

结婚不久,林语堂带着廖翠凤去哈佛大学留学。期间,助学金被停发,他不得不去打工,先是去法国,后来又去了德国。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廖翠凤始终对林语堂不离不弃。为了维持生计,她还变卖了自己随身携带的首饰。

在林语堂谋生期间,廖翠凤在谋爱情,并且她成功了。当林语堂回忆起两人在一起的艰苦岁月时,他说:“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丈夫,林语堂说:“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

所以,每当廖翠凤生气的时候,林语堂就会在一旁默不作声,直到廖翠凤消气为止。

  廖翠凤和三个女儿

林语堂知道廖翠凤忌讳别人说她胖,但喜欢别人夸赞她的鼻子,所以在生活中,林语堂从来不提“胖”字,而在廖翠凤生气的时候,又会轻轻地捏她的鼻子,廖翠凤自然就转怒为笑。

林语堂和廖翠凤共育有三个女儿:长女林凤如 (如斯)、次女林玉如 (太乙)、小女儿林相如。

1969年1月9日,是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五十周年纪念日。当天,林语堂送给廖翠凤一枚金质胸针,上面刻了“金玉缘”三个字,并刻了他翻译的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不朽名诗《老情人》,林语堂将其译成中文五言诗:

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

幽明倘异路,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林语堂送廖翠凤一枚胸章,来表彰她当年强有力的决定,还有五十年来一次又一次为家庭的幸福做出的牺牲。

  

不过,林语堂一生也没有忘记陈锦端,他晚年的时候,陈锦端的嫂子前来探望病重的林语堂,并无意间说陈锦端还在厦门。林语堂突然激动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喃喃地说:“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

在一旁的廖翠凤连忙扶住林语堂,并说:“语堂,你不要发疯了,你不会走路,怎么还想到厦门?”

林语堂听罢,沮丧地坐了回去,仰天长叹一声后,潸然泪下。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逝世于香港,享年81岁。灵柩运回中国台北后,埋葬于林家庭院的后园,廖翠凤仍与他终日厮守。

1995年,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参加厦门大学举办的林语堂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宣读了《忆父亲》一文,回忆父亲曾对她说:

“文章做不好没有关系,人却不能做不好。我觉得看一个文化人,就要看在这个文化里长大的人是变成怎样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比较之下,所有其他的成就——艺术、哲学、文学和物质生活——都变得毫不重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