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穷的本质》书评:物质贫穷令人穷一时,心理贫穷令人穷一生

 雨花石osabnjsg 2020-05-04

2019年,《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巴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成为了首对儿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夫妻档。他们用了15年,对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集中调查,从穷人的日常生活、受到的教育、健康状况、创业经历、接受援助等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的本质。

从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什么是真正的贫穷;能看到教育、医疗、工作对个体人生的重大影响;能看到经济学家们所持的不同观点;能看到社会机构和政府所做的努力;能看到穷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而如果从心理角度来看这本书,我们会发现,社会、环境、政策等,是导致贫穷的重要外在因素,而导致人们身处贫穷陷阱中却无法挣脱的内在原因,则是一系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模式。

比困于贫乏的物质更可怕的,是困于贫穷的心理

贫穷就像个瘟神,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人为什么会穷?是因为出身?因为运气?因为社会太复杂而个人能力太有限?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有一种精英式思维认为: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不够聪明。不信你看,有农村出身,白手起家的互联网巨头刘强东,有打过无数零工,拍视频火出国外的李子柒,更有努力工作不歇气儿挣到豪宅的李佳琦。各行各业里,都不乏大量普通人出身,最终事业有成财富自由的人。

《贫穷的本质》一书,则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对贫穷进行介绍和探讨,从另外一些角度,让我们发现更多平时看不到、想不到的问题,而反思自身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决策,不乏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24ed91d084e6f647abf12574038a60bc47ca250c1240f-D5KjJh_fw658.jpg

什么是真正的贫穷?什么是贫穷陷阱?能靠努力让自己吃上饭,并且可以有心气儿展望未来的,算不上被困于贫穷。贫穷的心理本质,是在有生以来的环境里养成的特定错误心理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又指导了行为,使得深陷贫穷陷阱的人,难以真正摆脱贫穷。

心理贫穷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令人不相信努力能吃饱饭,不相信未来能更好,它令人没有耐心一点点地去努力、积累,甚至让人认为自己和富有的人完全不是同一种人类,因而没有让自己变成他们的愿望和内在动力。

低自我效能感:学习、答题、测试?别浪费时间了!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在研究教育问题时,书中对家长、老师、孩子的描述很值得反思。

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印度段的山区,对犹他拉坎德的孩子们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当地一位长者与作者同行,他说到“我们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点到即止;年轻的教师表示:自己根本无法与“父母粗俗的孩子”进行交流;研究人员发现,当低阶层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和高阶层孩子一起竞争时,他们会表现得和高阶层的孩子一样好,然而当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和高阶层孩子竞争,则普遍会表现得要差一些……

贫穷地区的孩子,他们很多时候并非困于智商水平,而是困于从家长、老师、社会偏见中继承的低自我效能感:他们从一开始就否定了自己,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得和别人一样好,甚至更好。因此他们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不会更努力,长此以往最终结果似乎又反过来验证了最初的预判,陷入了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

其实低自我效能感在生活中也不少见:“不是学习那块儿料”、“太难了我不可能做好”、“人家什么家庭我什么家庭,我肯定不如他”……你有没有掉入过这个错误认知呢?

低自我控制: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

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穷人的一些特征:追求即时满足、冲动消费、对金钱和生活缺乏规划……而这都是自我控制能力低的表现。

你能想象,吃不饱饭的贫穷家庭,有时候情愿饿着肚子,把钱花在食品以外的娱乐项目吗?

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作者询问一个叫欧查·姆巴克的穷人,如果有更多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欧查回答说他会买更多的食品。这个问答显示,食物是欧查一家的迫切所需。但事实呢?吃不饱饭的欧查家里,摆着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如果一家人都吃不饱饭的话,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呢?欧查笑着回答道:“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显然在这个故事里,欧查没有认真思考过怎样更有效率地花钱,而当他手里真的拿着钱的时候,也没法控制住自己去买真正必需的东西。

自我控制能力低也不仅仅体现在对待金钱、对待消费的问题上。学习安排、娱乐活动、生活规划、工作计划……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反思一下,是否在应当的程度和范围内,做到了掌控自己的人生呢?

低安全感:工作会丢、粮食会歉收、人会生病,钱根本攒不下来。

对穷人来说,生活动荡难安,随时都可能发生难以抵抗的灾难,未来不可预期,更别说有耐心去坚持实现什么长期目标。

《贫穷的本质》中提到,对人们来说,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时可能需要具备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如果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抱希望,人们就会缺乏持续努力的动力,相应的,其生活水平也确实难以得到提高了。

作者调查发现,很多穷人都身兼数职,农忙时种地,闲时进城打工,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但他们很少会思考如何专注于一门手艺,提高自己的长期价值;贫穷乡村满是未建成的房屋,因为村民无法为建造一整栋房屋坚持一段长时间的储蓄,所以只能选择有点钱就码上100块砖;农民要么有钱了立刻买成化肥,要么根本不用化肥,因为他们无法把钱存到下一季耕作的时候再买化肥。

贫穷地区的人们似乎很少去思考未来,然后一步步按计划去达成目的,他们更多的是着眼于当下,先过今天不想明天。而少数思考未来的穷人,最终也会止步于“太多不可预计的变故”,而收获一片混乱的思绪了事。

在生存、生活方面缺乏安全感,对未来的预期消极,是穷人无法将眼光放长远的根本原因,这也进而导致了他们没有根本没有耐心去坚持努力,一步步前进去获取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有思考过,自己在短期、在长期内,期望达成什么目标?你是否真的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目标?你是否具有这样的耐心和毅力,一天天坚持,一步步努力去获取成功呢?

总结

《贫穷的本质》一书,不但从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给我们带来很不一样的视角,也从心理学方面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反思。

贫穷陷阱是一种恶性循环:由于贫穷所以对教育、健康等方面无法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这使得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程度较低,导致他们难以获得好的、稳定的工作;而动荡的工作无法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给人们带来过大的生活压力,以及对自己悲观的预期,对未来缺乏积极的信念感,导致人们只看当下,没耐心投资长远,消费上追求即时满足。结果是人们存不下钱,陷入贫穷的循环。

但这个陷阱并非穷人的专利,从每一环节看去,任何阶层,任何人都可能触发机关。从小到大,很多人都会在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力、安全感方面遇到诸多挑战,而工作中的压力,生活里的焦虑,对未来规划和信念感的缺失,在我们身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除了对贫穷的细致入微的思考和讨论,本书对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