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笛:我们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生活了|谈疫录

 金苹果6 2020-05-04

今天,我们继续推出系列问卷访谈“谈疫录”,以此了解和倾听不同知识分子在疫情期间的生活、阅读与思索。

第四期,凤凰网文化对话历史学家、《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的作者王笛。在他看来,本次疫情可以归结为两大问题的总爆发:人类怎样与自然相处,人类怎样互相相处。而目前社会对于后者的反思让王笛感到担忧: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撕裂,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仍在不断发生。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但至少应当明确一点:“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外国”的论调是危险的,我们必须去拥抱这个世界。

“谈疫录”第四期

本期采访嘉宾:王笛

历史学家,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师从于隗瀛涛、罗威廉。著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茶馆》《袍哥》等。曾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等。

📖 情期间每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和之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其实作息时间还是差不多,最大的不同是不去办公室了,疫情期间,行政事务少了很多,必要的会议也基本上是在网上开,这样自己掌控的时间反而相对多一些。这学期给博士生上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讨论课,春节后便改成了网上进行,居然一次课都没有耽误。特别有意思的是,上课不是通过常用的Zoom视频,而是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周三晚上7-10点,在群里完全按照课程大纲进行,用文字讨论,而不是语音。由于是文字讨论,这样,这门讨论课(除了春节前的两节),就留下了十分完整的文本。这本身就是这个疫情的一种反映和记录。

疫情期间呆在家里也完成了许多写作。集中大量时间写作关于五四运动前后的美国媒体的对华报道,这是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一个课题,书大概已经成型了,目前暂定书名为:《动荡的十年: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大事件,1916-1926》。另外,为我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导言。

📖 居家隔离期间都看了哪些书?

疫情期间看了相当多的书,首先是作为《深港书评》2019年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的导师,初选的50本都是去年出版的非虚构好书,大概翻过了一遍。复选的25本泛读,最后选出的十大好书则认真阅读过,还写了两篇综合书评。这十本非虚构好书,在此也分享给读者(根据出版时间排列):

《午夜北平》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寂静的孩子》

《南京传》

《过敏大流行: 微生物的消失与免疫系统的永恒之战》

《朱鹮的遗言》

《巨浪下的小学》

《用后即弃的人:全球经济中的新奴隶制》。

因为应邀参加一个线上读书分享节目,我重读了一遍罗威廉的《汉口》,这次疫情在武汉爆发,所以这个时候再读这部名著,又有一番特别的感受。我还重读了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为什么想读这本老书呢?我觉得他所描述的开弓弦村那些细节,到今天也是非常珍贵的,这些细节对我正在准备的一个线上《中国社会史》的课程很有用处。还读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椰壳碗外的人生》,是因为他描写了西方学术界的一些轶事和思考。我最近的一本书是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安德森的整个求学和学术生涯也是在那里度过的。另外读了两部小说,李洱的《应物兄》和加缪的《鼠疫》。前者是因为这本书描写高校学者的众生相;后者是因为是想知道加缪笔下的大疫是怎样的情形。

最近在读什么书

📖 疫情带来了哪些新的阅读经验和创作经验?

对我的阅读和创作经验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但是欣慰目前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网上资源得到需要的图书资料,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 您认为什么是一流的书,什么又是末流的书?

一流的标准大家各不相同,在上面提到的评选优秀非虚构作品,我总结了四个标准:首先是讲好故事,把故事讲精彩;其次是好的题材,新颖而独特,有启发,有吸引力;第三是写作的技巧,有叙事的连贯性、系统性,乃至写作上的创新;第四是有思想,有社会担当,有影响力。

至于什么是末流书,我从来不读末流书,所以还真不知道怎样给它们定位。其实我认为末流书倒不可怕,最多浪费了资源。可怕的是那些在某种外衣遮掩下的书,例如歪曲历史的书,可能误导读者。一般人如果没有分辨能力的话,可能被其误导甚至毒害。

📖 给我们推荐一些个人阅读序列最佳吧。

这是我最近阅读的比较喜欢几本书:

《平凡的世界》《巨浪下的小学》《午夜北平》《鱼翅与花椒》等等。这里想解释一下为什么我喜欢《平凡的世界》。我认为本书被称为“史诗”,是当之无愧的。在记载民众的生活史上,我觉得文学家比我们历史学家做得更好。历史学家把眼光只放到大人物和重要事件上,对人民的生活是视而不见。这本小说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为了生存的挣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对农民的影响等等,其实给我们记录了非常真实的历史。从为民众写史的角度看,杰出的文学家比我们历史学家所撰写的著作更生动、更接地气。从某种程度来说,甚至更接近历史的本身。

📖 有没有哪一类书,是您不太建议读者阅读的?

就是上面说提到的那些打着历史旗号,但是又不讲历史真实甚至歪曲历史的书。当然,如果要让读者知道哪些书属于这类,这就需要有健全的书评环境和体制了。

📖 有哪些因疫情而耽搁的计划?

除了原有的计划出差和考察取消了,其他都没有什么耽误,毕竟在家里可以读书和写作。我原来计划4月8日回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接受“霍普金斯学者”(The Johns Hopkins Society of Scholars)的颁奖仪式,这个称号是表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生在本领域有杰出贡献者。由于疫情,这个活动取消了。

📖 有哪些因疫情而发生的改变?

除了思考和担忧(下面我要谈到我的思考),其他没有什么改变。

📖 从疫情期间的生活来看,您如何看待时间和自由的相对性?

我感到欣慰的是,困在家中,时间没有虚度,没有浪费,做了许多本来就计划做的事情。但是我知道,大多数人没有我那么运气好。

📖 全球疫情爆发以来,许多不同语言的思想家都在试图探讨病毒和危机之下,诸如健康监控与个人隐私、隔离封闭与个体自由、强力管控与权力边界、民族主义与跨国合作等问题,甚至产生对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人类现行文明模式的重思,可以说疫情引发了对于人类文明与命运的一次全面思考。您对此有关注吗?对哪些问题您也有所思索?有什么思考结果?您觉得疫情之后,世界和人类文明有可能会朝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虽然这次疫情已经不可避免的改变了这个事情。怎样面对目前的情况?去改变我们的思维。其实只要我们冷静下来,不要疯狂,事情是可以解决的。

当然对这些问题有关注,有思考。疫情期间,我思考得特别多的是,人类怎样与自然相处,人类怎样相互相处。这次疫情可以说是这两大问题的总爆发,任何人都没有想到在21世纪头20年会发生这样悲惨的大疫。我对目前情况有一种深深的担忧,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而且我们都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眼睁睁地看到一步一步地走到了最坏的方面。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了。我上面提到的几本书,如《过敏大流行:微生物的消失与免疫系统的永恒之战》《朱鹮的遗言》《巨浪下的小学》和《鼠疫》,都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关。

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上被这个疫情所伤害。但是我想,如果这个高度运转的世界,突然像电影定格般的停滞的当口,让我们反思,从灾难中领悟到一些东西的话,牺牲就不是完全无意义的。但是可惜的是,我现在看不到多少的反思,也有忧国忧民的人试图呐喊,但是大多数人们听不到,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我担心的是,当这个世界重新开始运转的时候,难道我们又等待下一次灾难的来临?

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这次疫情已经在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生活了。如果我们还认为,疫情过后一切照常,那就太麻木了。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撕裂,国与国之间的纠纷,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问题?答案有许多种,可以继续思考和讨论,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种以后的世界,“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外国”的论调,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必须拥抱这个世界,但是怎样拥抱这个世界,是让世界去适应我们的需要,还是要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世界?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 可以谈谈您当下的个体困境吗?

我觉得我个体没有什么困境,但是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未来的担忧,可以说就是我目前的困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