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月龄宝宝猝死,马伊俐发怒,为人父母没有捷径

 昵称535749 2020-05-04
发布时间:2020-04-26 

文章封面

最近网上一则新闻,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一个3月大的宝宝趴在自己的小床上,翻不过身来,拼命哭泣求救,可她的妈妈却迷信付费“婴儿睡眠训练营”的指导,认为孩子哭不是什么大事,不去帮孩子翻个身,也不去看一下,等2小时之后再去看宝宝,已经晚了。

明星马伊俐曾经也使用过“睡眠训练法”,后来发现这种方法对女儿有伤害,及时调整,并发帖怒斥过这种育儿法。现在她在网上又看到类似案例,愤怒地发声,“这些指导专家就是刽子手,应该追责!”


我怀上大女儿的时候,既开心又担心。开心是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新的生命,担心的是怕自己照顾不好孩子。

我像许多新手妈妈一样,勤勤恳恳学习了各种不同的育儿知识,包括上课、看书、加入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宝妈群,准备迎接即将降临的天使。

那是在2010年。有一阵子很流行“婴儿哭声免疫法”,即,不能时刻满足婴儿的需求,否则她就会知道哭才有用,就会经常用哭来满足她的需求。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华生对婴儿的行为训练法。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

他认为人是可以从婴儿开始训练的。并发明了“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一系列会对婴儿的训练方法,并认为,婴儿与母亲越早分离,越具有独立性,自主性。

但是他的孩子成年之后都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并延续到第三代。

大儿子雷纳精神出了严重的问题,多次自杀,并在三十多岁时成功自杀身亡。

女儿Mary,在成年后,同样多次自杀,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华生的小儿子离家出走,常年流浪。

他的外孙女酒精成瘾,心理异常,多次考虑自杀。

20世纪有个叫哈洛的科学家,做过一项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被列为世界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

当时华生的行为育儿理论还在流行,他认为,越早让孩子与妈妈分离,越能培训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如果孩子哭,那就让他哭,只要妈妈一直不过去,他知道哭也没有用,就不会哭了。

哈洛把这套理念用在了恒河猴身上。

他把刚出生的幼猴从母猴身边带走,单独放在一个笼子里抚养,叫“产妇剥离”。但不久之后,他发现这些猴子与正常的猴子不一样,他们显得动作迟缓,胆小,而且很依赖笼子里的毛巾。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更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实验者在笼子里放了两个“猴子妈妈”,一个是铁丝做的,提供食物;一个是绒毛做的,但没有食物。幼猴却只亲近绒毛做的“猴子妈妈”,只在肚子饿的时候还去铁丝做的“猴子妈妈”那里找食物吃。


这些猴子长大之后,出现了明显区别于其它猴子的心理问题,有孤僻、抑郁和自闭,甚至有些还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

这群幼猴中,有20只母猴产下了后代,其中7只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冷漠,对小猴不理不睬。8只极其暴力的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4只更是残忍的杀死幼猴,其中一只幼猴直接被咬碎头骨而死亡。只有1只母猴,笨拙的尝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哈洛也因此成为PETA(善待动物组织)最讨厌的心理学家。

这个研究结论出来之后,很多美国妈妈开始辱骂华生误导了她们,放弃了这种训练法,但是过去一代人被造成的创伤却是不可避免的了。

心理学家托马斯、切斯等人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容易型(占40%),困难型(占10%),迟缓型(占15%)。

可以看出,容易型婴儿气质占比最多。我在产房时,隔壁床的新生儿宝宝,就是一个容易型乖宝宝,饿了先舔嘴唇,大人就知道他想喝奶了,及时冲上奶粉;拉尿尿了就扭屁股或“嗯嗯”几下,大人赶紧换尿布,在产房的那几天,几乎听不到他的哭声。

相比之下,我的女儿就比他难带得多。他们相差3小时出生,在住院的几天里,我女儿经常皱着眉头,握着小拳头哭,似乎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焦虑和不安。饿了哭,不舒服哭,心情不好也要哭,也很难哄得住,经常要抱着边哄边走。

她出院之后依旧很爱哭,而且睡不沉,好不容易哄睡着了,放在床上马上醒,又开始哭,邻居私下给她取了个“哭比”的外号。她出生二十多天后,我们大人受不了了,又担心她是不是身体有什么问题,就带到医院给儿科医生看。医生仔细观察了一下,说:呼吸、发育正常,监测体温心跳都正常,建议我们带回家继续观察。

我试过一次“哭声免疫法”,实在哄不好,就扔在床上。她哭得更大声了,一副“妈妈你不爱我了”的可怜样,我感觉心里像猫爪子在抓一样,赶紧抱起来继续哄。实在下不了狠心,扔她在那哭5分钟甚至更久。


不久之后,真正的心理专家们出来科普,并批判这种在美国早已被唾弃的养育法,又看了些妈妈反馈,受过哭声免疫法的孩子后续一系列心理异常行为,我感觉很后怕,还好当初只是尝试了一下,没给女儿带来难以挽回的创伤。

现实生活中,容易型宝宝占大多数。这些家长只要顺其自然,或者在书上看一些养育方法,孩子就很好带,这也让一些婴幼儿培训机构有了生存的空间。

但是,对于困难型宝宝、迟缓型宝宝,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这些宝宝要的是抚养者的爱与抱持。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如果婴儿被抱持得足够好,人格基础就能得到很好的铺设。婴儿不会记得他们被抱持得很好的时候——他们记得的是在没有被抱持得足够好时产生的创伤。

即,由于先天的一些原因,困难型宝宝对周围环境很敏感,安全感不高。子宫是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婴儿出生之后,新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几乎太不安全了,会饥饿,会感觉到忽冷忽热,有时候会肚子痛,等等很多不舒服的感受。

这时候,当她发出信号,表示:“我不舒服了!饿了、拉了、痛了......”


抚养者如果及时提供帮助,解决她的困难,那么她会对这个环境产生信任感,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人格会正常成长。就算是一下子不能解决问题,比如肚子痛,身体不舒服等,有抚养着抱着安抚,她也会觉得,这世界是有温暖的,是值得信赖的。

反之,她发出了求助信号之后,久久得不到反馈,那么她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是不值得被信赖的,会出现两种生存策略,精神分析理论通常称之为“防御机制”

一种是回避型生存策略。这个世界不安全,很危险,那么我就切断与世界的链接,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种婴儿长大之后,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际,也不信赖别人。

一种是攻击性生存策略。婴儿的需求迟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愤怒。她还不能理解,这是因为抚养者没有及时给予帮助,她只会认为,世界没有及时满足她,这个世界不是友好的,是可怕的,进而会产生一种毁灭世界的想法,很多反社会人格就是这样形成的。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最是明白养育孩子的不容易,如果有一个人告诉我,有个方法可以让我更轻松,我也是愿意花钱去买的。

但是,事实告诉我,无论在人类社会钱有多么重要,但最重要的东西,比如爱与陪伴,是钱买不到的。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爱和陪伴才是她们生命的最初的光。

婴儿在他们生命的开端是高度依赖的生物,他们会受到每一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虽然婴儿不能理解我们成人在遇到类似事件时可以理解的东西,但他们还是有经验的。

某种程度上,这些经验在他们的记忆系统里累积起来,让婴儿在世界上要么生活得更有信心,要么信心不足,感觉自己犹如浮在海上的软木,是环境的玩物。如果婴儿处在极度的环境缺陷里,他们对未来会有不可预知的感觉。

                                                                                                                          --- 温尼科特

当人选择成为一个孩子的父母,享受他们带来生命的喜悦时,也相应地要承受一个生命成长的点点滴滴,包括欢乐与痛苦。

为人父母,走不得一点捷径。

原创:采苓子
责任编辑:一只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