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麻城过籍”的探考

 梦泽赤子 2020-05-04
  关于“麻城过籍”的探考

  广水市(原应山县)民间流传的关于“麻城过籍”的问题,是一个很难搞清的问题,但流传甚广,人云亦云。下面就这个问题来进行一番探讨和考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的张国雄教授在其所著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中说:“······。当明朝政府有组织地进行上述移民时,以今湖南、湖北为轴心,也在开展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民间广为流传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谚就是对它的称誉。一个‘填’字突出了它的地位。由于这场移民运动的主体为社会下层民众,迁入地也非京畿重地和重要边陲,故《明史》、《明实录》等官方献对其严重阙载。族谱和地方志成了我们认识这场移民运动的主要依据。”广水广为流传的“麻城过籍”,就是属于“江西填湖广”这场移民运动。因此“麻城过籍”在明史里同样没有记载,要研究它,也只有借助各姓族谱和地方志地记载。除此别无它途。

  据1990年《应山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因‘经元末之战,此盖战场也,戎马蹂踏,化为兵火之墟,而无复畛之迹’(清同治《应山县志》),境内几无人烟。据本县流传的族谱所载,其始祖均于明朝上中叶由外地迁入,大部分为麻城移民,他们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认贡纳赋,子孙繁衍至今。民间所谓‘麻城过籍’,即由此而来。”这里所谓的“麻城过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移民,也就是从麻城移民到应山。

  关于“麻城过籍”有的说得更详细。据传说,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相互征伐的局面,中原地区成了反复争夺的战场,应山(今广水市)亦在其中,三关一带不是人杀过来,就是马踏过去,没有成块的田园,完整的房屋,一片荒芜。朱元璋扫平天下后,据《熊氏族谱》载,于洪武初年巡视湖广,朱元璋驻在宝林寺,见四乡无人烟,粮草缺乏,便下旨到江西移民。就保留下来的姓氏族谱看,应山现有十之八九的姓氏,均为明朝初年至明朝中叶从江西、安徽、麻城过来的移民,而以麻城移民为多,所谓“麻城过籍”便由此而来。

  我们在这里需要探讨和考证的是,麻城在什么地方。有人说是湖北“麻城”,有人说是江西“麻城”。如,根据上述《熊氏族谱》所载,江西、安徽、麻城是并列关系,这三者中,江西是江西,安徽是安徽,麻城是麻城,从这一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里的“麻城”显然是指湖北的麻城。但是持“江西麻城”的也大有人在,如一九八四年,正值编写《应山县志》之时,我与编写《应山县志》主笔陈国贵老先生交谈过麻城过籍的问题,我问他,都说应山人大多数人都是麻城过籍来到这里的,那么麻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陈国贵老先生说,据他所知,这个麻城在江西,但他并未给我讲出具体证据。我想陈国贵老先生参与编写《应山县志》,肯定对此有所研究,掌握了一定的依据,绝非凭空臆断。又如舒飞廉(本名郑保纯)的小说《飞廉的村庄》写到关于“麻城过籍”的问题,孩子们“一边唱着:‘天上满天星,地下闯麻城,麻城闯不破,是个孬家伙。’这个游戏可能也只有飞廉的村庄一带才会有吧。几百年前,本地的居民由江西麻城一带迁居过来,当地地方志上称之为“麻城过籍”,留在小孩们的谣曲中的,想必就是当年艰难的回忆吧。”舒飞廉的村庄在哪里?他自已说飞廉的村庄离肖港八华里,离云梦县城三十华里,离孝感县城三十华里,离武汉一百里。离京广铁路四华里,离京珠高速公路五华里。从这里可以看出飞廉的村庄就在今天的孝昌县,孝昌、广水(原应山县)相毗邻。因此可以推断,广水人所说的“麻城过籍”与孝昌人所说的“麻城过籍”当属一个概念。读到《飞廉的村庄》中孩子们唱的童谣,不由得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在广水同样有这种童谣,只是稍有不同。这种童谣的歌唱是伴随着一种游戏一起进行的,这种游戏叫做《撞麻城》。小时候,我们经常做这种游戏。七、八上十个小伙伴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用力撞圈突围,边撞边唱:“天上满天星,地下撞麻城,麻城撞不开,是个坏家伙。”如果撞开圆圈,撞圈人就是胜利者。舒飞廉提到的麻城在江西,而且还说当地地方志上写着。舒飞廉的说法与陈国贵老先生的说法是一致的。我企图通过在网上江西地图查找江西麻城,结果是徒劳一场,在网上根本找不到所谓的“江西麻城”。

  后来我又在网上搜索“麻城过籍”,荆楚网一网友的帖子说:“所谓‘麻城过籍’者,乃江西填湖广移民在麻城浅居后移居他地者也,非作者所言孝感邑人也!”这里所说的“麻城居”,就是在麻城住较短的时间,然后再移居到其他的地方。这位网友所说的“麻城”显然是“湖北麻城”。我觉得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比喻,上面所说的安徽移民来孝昌、广水(原应山县)一带,必经湖北麻城,这是肯定无疑的。因此,这些安徽移民在长途跋涉中,先在湖北麻城浅居一时,稍作安顿、歇息再移居地,这是顺理成章的。

  另据孝感、花园等地的《潘氏族谱》记载,我们八十七世祖潘仕美“邑庠生,南皋贤良方正,擢任黄州通判,宦寓湖北黄州府麻城县潘家塘,迁居汉阳府孝感县親民會潞东甲凤凰山麓潘家砦潘家畈大屋湾,坐东向西,即今大湾是也。”这里所记载的南皋,根据我们《潘氏族谱》原文是这样的:“七十四世祖潘源同两弟迁武宁去县十里南皋,宋庆历四年甲申于南皋建祠修谱,自撰序文。”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南皋在武宁,武宁在江西。据考证,汉阳府孝感县親民會潞东甲凤凰山麓潘家砦潘家畈大屋湾,今属孝昌县周巷青山口潘冲村辖。八十九世祖潘道清再由汉阳府孝感親民會潞东甲凤凰山麓潘家砦潘家畈大屋湾,迁应邑太平镇,后分支栗林店、龙泉等地。因此,我们广水市(原应山县)潘氏是由江西武宁南皋而湖北麻城潘家塘而孝昌周巷青山口潘冲村而广水市(原应山县)太平镇而广水龙泉潘家畈。简言之,我们先祖的迁徙路线是:江西而麻城而孝昌(原属孝感)而广水。因此我们潘氏所说的“麻城过籍”的“麻城”当属湖北麻城。

  根据以上所述材料,也可能有两个“麻城”,一为江西“麻城”,二为湖北“麻城”。湖北有“麻城”,这是肯定无疑的,江西有无“麻城”,目前尚无定论。这需要进一步考证。

  无论是传说,还是各姓氏的族谱记载,都说我们广水市(原应山县)绝大多数人是由“麻城过籍”来到此地的。但“麻城”究竟在什么地方,众说纷云,争论不休。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麻城过籍”的探考(一)》的文章发表在中国家谱网、潘氏宗亲网、中国广水网上,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麻城过籍”中的“麻城”究竟在湖北,还是在江西,这是需要考证的关键问题。最近我在阅读《应山县志》第91页《应山县部分族谱所载人口流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采用了张、顔、汪、魏、李、熊、明、杜、袁、喻、韩、易、郝、胡等十四个姓氏的族谱资料。《一览表》分列以下八项:①谱名、②修谱时间、③原籍、④迁入时间、⑤先祖居地、⑥迁入缘由、⑦主要聚居地、⑧分支移民流向。

  在“原籍”一栏内,张、魏、熊、袁、喻、易、胡等七大姓氏族谱均记载为“麻城”,“麻城”二字前没有任何限制词;李、韩二姓氏族谱记载为“湖北麻城”,“麻城”二字前用了“湖北”二字进行限制;顔、郝二姓族谱记载为“江西”;只有汪姓族谱记载为“安徽休宁”,明姓族谱记载为“兴国州(阳新县)。上述资料表明,十四个姓氏,有七个姓氏来自前面无限制词“麻城”,有二个姓氏来自“湖北麻城”。《应山县志》在引用族谱资料时,前面未加限制词的“麻城”和前面加了限制词“湖北”的“麻城”显然是有区别的。如果没有区别,就不需要如此处理这些资料。后者“湖北麻城”说得清清楚楚,因湖北确有“麻城”,这就没有什么争议了。而前面未加限制词的“麻城”显然非湖北“麻城”,而是所谓的江西“麻城”了。江西有无“麻城”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最近在收集、整理周边县市潘氏宗谱资料时发现江西省确实有个叫“麻城”的地方。这些族谱资料都可以作为“江西麻城”的佐证材料。这些族谱资料是:

  资料1、湖北省云梦县潘家窑潘氏支谱记载“道本公,佐林公之幼子,季孙公八十七世孙,妣张氏,子三:应佐、应书、应太。公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江西德安府麻城筷子街与其兄弟过籍荆楚德安府云梦泽居住。公居潘家窑,为潘家窑之始祖。”

  资料2、湖北省原孝感县(今孝南区)潘家庙潘氏支谱记载:洪公,信卿公之子,系季孙公八十九世孙,妣氏张老孺人,子一:章。公于弘治五年(公元1488年),由江西麻城筷子街迁汉阳府孝感县广阳乡新安村居住。

  资料3、湖北省汉川县潘氏支谱载:伯矶公,锦公之子,以文公之孙,季孙公八十七世裔,公生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卒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公与妣倪氏俱葬于大松湖汈咀,即汉川县北门霍城村正西约一公里半,公原籍江西德安县筷子街。”

  从以上引述的三条资料看,资料1和资料2都提到“麻城筷子街”。资料1告诉我们,“麻城筷子街”隶属于“江西德安府”;资料2告诉我们,“麻城筷子街”隶属于“江西”,没有提及“德安府”;资料3没有提及“麻城”,但它告诉我们,“筷子街”在“江西德安县”。综合分析这三条资料传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江西确有一个叫做“麻城”的地方,它的具体地点在江西德安,而且,这里有一个小集镇叫“筷子街”。

  在探考“麻城过籍”问题时所引用的族谱资料,还给我们解开了另外一个迷。我广水龙泉潘氏一直传说:“麻城筷子岭是我潘氏先祖居住地”。过去,我们总以为“筷子岭”就在湖北麻城。而上述各地潘氏族谱资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筷子岭”在江西德安麻城。而非湖北麻城。愚以为广水龙泉潘氏所说的“筷子岭”就是上述族谱资料所说的“筷子街”。对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麻城筷子岭是我潘氏先祖居住地》。在这篇拙文里,还谈到河南信阳大庙畈潘氏称之为“筷子岗”,河南罗山潘新店潘氏则称之为“筷子巷”。窃以为:筷子岭、筷子岗、筷子巷、筷子街,实质上是指同一个地方,因为无论是岭,还是岗、巷、街。都没有离开“筷子”二字。只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凭口耳相传,而产生差异罢了。

  在探考“麻城过籍”问题时所引用的族谱资料,还给我们解开了另外一个迷。我广水龙泉潘氏一直传说:“麻城筷子岭是我潘氏先祖居住地”。过去,我们总以为“筷子岭”就在湖北麻城。而上述各地潘氏族谱资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筷子岭”在江西德安麻城。而非湖北麻城。愚以为广水龙泉潘氏所说的“筷子岭”就是上述族谱资料所说的“筷子街”。对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麻城筷子岭是我潘氏先祖居住地》。在这篇拙文里,还谈到河南信阳大庙畈潘氏称之为“筷子岗”,河南罗山潘新店潘氏则称之为“筷子巷”。窃以为:筷子岭、筷子岗、筷子巷、筷子街,实质上是指同一个地方,因为无论是岭,还是岗、巷、街。都没有离开“筷子”二字。只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凭口耳相传,而产生差异罢了。


  发贴者:夏明智   时间:2007-3-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