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现代人品味着生活的紧张与焦灼,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都渐渐浮躁起来,可是浮躁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如何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别妄想。抛却心中的“妄念”,才能够使我们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神”是身体健康与生命的根本,“神”若散,身体就会受到影响,而淡泊宁静正是“守神”、“养神”的一种方法。 点击加载图片 《老子》云:旷兮其若谷。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其最大的欲求莫过于名和利,因此若能淡泊名利,就能恬淡虚无而虚怀若谷,就能心神得养而神明形安。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物质需求多了,欲望遍地,方向就迷失。利欲蒙蔽双眼,自甘在泥潭里堕落,这种生活对我们的生命毫无助益。 不如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流连山水胜景。做到夏夜听蝉声,冬晚听雪声,松间听书声,月下听箫声,方不虚此生。 打消贪念,放下执着与偏见,坚定自己的志向,处下而不争,提升生命的价值,追求精神上的高尚,灵魂上的纯净,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点击加载图片 淡泊才能明志,虚静才能入心,安宁才能致远。 做人应恪守古训,淡泊于名,轻视于利,救厄解困。无论独处深山或显居于市,都要远离名场利海,洁身自好,这样才能做到心净空明,长寿安康。 淡泊宁静,就是简单,简单即富,简单即福。人往往把人生想的太复杂,欲望太高。如果把贪念缩小一圈,欲望减掉一半,人生就会快乐很多,祥和很多。 古人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延安时期,爱国将领续范亭见到朱德,没想到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八路军总司令竟粗布衣衫,像个庄稼汉,发出“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的感慨。面对芜杂的物质世界,淡泊、宁静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人生修养。 现代研究表明,人处于淡泊、宁静、愉悦、超然洒脱之时,脑内可分泌大量的“脑内吗啡”,这种由二十多种内啡肽组成的神奇激素具有强大的镇痛、镇静,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包括癌症)自愈的作用。 可见,如能将淡泊宁静作为做人之道,可使你自然而然的进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康寿境界。 点击加载图片 但现实是,大多数的人们都是生活挣扎在名利场中,无法安心做事,无法理想做人。我们贪图物质的奢华,权势的诱惑,以金钱为毕生的目标。当你我枉费心机得到那些冰冷的纸票,却发现遮掩不了眉宇间的愁云,购买不了人间的温暖,独自一人之时内心变得更加空虚。 热闹繁华的都市,灯红酒绿,红尘韶乱,四面八方的诱惑向我们涌来:金钱、名利和地位。 处于其中的人,一次次为它们苦苦奔波,为它们尔虞我诈,如同飞蛾扑火,竭血残蝶。再坚强的人,也会为贪而疲惫,为忙而倦怠。因为人们总是在寻找那个结局,执迷不悟,其实结局也许早已注定。 打破了名利对心的束缚,重获宁静。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 如何进入静之境,我们可参悟佛陀的智慧,不要轻易起心动念,如此才能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的境界。 其实,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此心常在静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静中,纷扰红尘,悟得禅心。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当你真正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你的人生境界和大局视野就会不断得到跃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