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立小学 | 博物馆课程设计与开发

 张福涛lu70kpm9 2020-05-04
做一个“博物恰闻,通达古今”的人

——谈博物馆课程设计与开发

四川省广元天立国际学校  吴广老师

 视 频:


1

博物馆课程的理念与设置



1.1博物馆课程的学习理论


这张图很好地阐释了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知识大本营的构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背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我们会本能地去探索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将学到的新知识进行分享,通过讨论、交流,这个过程也是习的过程。接下来我们会反思之前学到的知识,如果发现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我们会迅速补足知识,把先前学习到的碎片化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并应用于生活与学习中,通过不断调动自己的智力背景,与新知识进行一次次的连接,最终归入我们的知识大本营。


1.2博物馆课程的理念


如果把一个孩子比成一棵树,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搞清楚一棵树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成为参天大树?教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提供哪些帮助?

一棵树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需要足够宽阔的大地,需要充足的阳光、水份、养料等等,要吸收到养料和水份,就需要把根扎得足够深。孩子的成长也是符合自然之道。他们需要足够广阔的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这些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从哪里来?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一种启发学生心智,启发独立思维的教育环境。博物馆人文通识课程有一个综合性作业——写一篇论文。这项作业就是逼着每一位学生去思考,去查阅更多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通过整理、归纳,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完成写作。



1.3博物馆课程设置


博物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过程实施阶段和成果展示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分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准备。

一个教师需要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为自己储备一定量的知识。比如,植物类、动物类、人类历史方面的博物学相关知识。以记录片和书籍为例,纪录片有:《植物之歌》《地球脉动》《生命大跃进》《与恐龙同行》《人类,我们的故事》《哥伦布前的美洲》《瓷路》等纪录片;书籍类:布封的《自然史》,托尼·赖斯、罗伯特·赫胥、罗宾·汉伯里-特里森的《博物学三部曲》,赫拉利的《人类简史》,阿尔伯特·克雷格的《哈佛极简中国史》吴军的《文明之光》等,老师都应该进行深度学习,在课程开始前做足功课。

课程的准备阶段,需要召开一次课程主题家长会。如果家长能高度认识和理解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作为老师,一定要让家长放松焦虑心态,看重学生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效应。同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学生学习,并积极参与课程活动。

作为学生,应该做好什么准备呢?

召开一次班级课程动员会,用仪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魅力,唤醒他们对学习的内驱力。


2.  过程实施阶段:

过程实施阶段分为两个目标

第一,是为学生打开不一样的视野,从纯文学的虚构类阅读走向非虚构类阅读,走向自然科学、人文地理、历史哲学等阅读;通过阅读,改变每位学生的思维方式,即由最初的单一思维到多维思考。同时,我们在课程中精心为学生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影响人类进程的多种物件:石、绘画、文字、丝绸、玉器、陶与瓷、青铜器等。通过讲述每一种物件的故事,找到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牵引出一条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路线。

我们还专门为学生打造了众多的学习武器:好奇心的开启,思维导图(大脑的瑞士军刀),手绘地图,提问式学习法,阅读和写作技巧训练,演讲能力等。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看待全球化时代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

第二,是在阅读书籍的同时,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全方位学习和研究,用多元视角去细细地观摩每一件文物。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最感兴趣的一个点,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式学习——撰写一篇论文。


针对第一个目标,博物馆课程人文通识课是这样设置的:

第一课  好奇心,我们探索世界的源动力

第二课  秀你的大脑瑞士军刀(思维导图)

第三课  让你快速读懂一篇文章(思维导图)

第四课  地图里的世界(地图思维训练法)

第五课  手绘地图,打开人类文明的殿堂

第六课  打开时间的地图,寻访人类的足迹(极简人类史)

第七课  论文提纲写作

第八课  如何写好你的论文



1.4课程几大亮点


(一)打破学科壁垒,跨界融合,让学习无边界

传统的分科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破碎化的学习,弊端很明显。因为世界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要探寻世界的真相就必须借助整体观去认识。因此,用跨学科的方法学习,把各个学科串联成一个无限延伸的系列故事挂毯,从历史、地理、数学到生物学、音乐、艺术、工程科学等一切知识囊括其中,这样的故事线索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具意义。


(二)营造优秀的生态学习圈——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博物馆人文通识课程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完成他们自己的项目式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必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陪伴、指导和激励学生。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实践,无论是在我的班级内,还是通过互联网 教育的线上课程,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专注听课、主动研究。查资料、画思维导图、手绘地图,根本停不下来!

越来越多的问题从学生内在的生命中生发出来,学生在每节课后都能收获一种学习武器,并用这些学习武器去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新事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让他们养成一种主动学习探索的精神。

(三)课程的高度评价

笔者挑选并整理了一部分家长对博物馆人文通识课程的评价:

1、手绘地图课让我们脑海里有了世界地图的大概轮廓,用地图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孩子第一次带上老师教的地图思维展开欧洲实践之行,地图中的欧亚板块更是深深印入脑海。

2、通过老师介绍的一套《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和果壳网的《生活习惯简史》,无形中促使我们全家每天抽出固定时间进行亲子阅读并分享,孩子慢慢地开始踏入独立阅读高级版文字书之路!

3、课程极力推荐思维导图,最有收获的是用思维导图介绍自己的家乡,花了三个晚上时间和孩子整理了家乡特色资料,发现原来我自己也不甚了解熟悉自己的家乡,怎能热爱自己生长的土地呢?

4、用思维导图读懂一篇文章,道理观点文眼在哪?如何阐述观点?和以前学习阅读的方式不太一样,更有利于掌握文章的精髓,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5、通过老师的指导,孩子学习了四大文明的简单发展史,课程打开他的历史学习之大门,不再抵触历史类有关书本,后续会继续跟进听读其他历史类读物。

6、学习黄河长江那一课,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兴奋感,第一次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在草稿纸上涂涂画画,非常有耐心地画了十几张大好河山轮廓图。祖国的大好河山全印在脑海里啦,厉害啦!

7、极简人类史,让我们知道了地球怎么形成的,我们人类怎么来的,这么我们一家就在好玩有趣中学会了深奥的课题。

8、最后学习了这么多武器,自己提出论文研究课题,列提纲写论文,这将是收获满满和超乎想象的学习。


2

一间博物馆教室的诞生

让一间教室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处角落都充满着知识与智慧,让孩子们深深地迷恋它,我们着力于打造一间博物馆教室。我们相信,在这样的空间内学习,无论课内课外,学生都能兴致盎然地参与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1 让每一面墙说话


我们在网上购买各种类型的地图,也精心挑选了有关自然、历史的墙书和精美图片,并打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贴在每一处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图1.自然馆(二十四节气 草木诗经 植物)


图2 .(教室走廊) 大英博物馆与中国博物馆文物精选


图3 学生正在教室内学习中国地形图


图4 中国国宝级文物精选



2.2 博物馆文物展架及展品


一间教室需要一个文物展架,我们请家委会帮忙购置了一个简易的展架。展架上主要摆放两个方面的文物:第一,学生论文对应展品;第二,以时间为轴,展出一些重要的文物。如,古生物化石、陶器和青铜器仿品等。博物馆文物展品最大的作用是让学生随时都置身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每天面对着这些熟悉的文物,孩子们会慢慢地由好奇到喜爱,再到努力去研究,并乐在其中。

图5.博物馆文物

 

图6.古生物化石(三叶虫)

 

图7.古生物化石展

 

图8.狼鳍鱼化石

 

图9.恐龙化石(模型)

 

图10.恐龙模型

 

图11. 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12. 青铜簋和青铜鼎

 

图13 铜戈(仿品) 

 对应学生论文《蜀东工吕不韦戈背后的秘密》



图14.货币(仿品) 

对应学生论文《论秦始皇统一货币》

 

图15. 秦兵马俑(仿品)

 对应学生论文《世界遗产之秦始皇陵》

 

图16. 恐龙模型  

对应学生论文《史前恐龙与大灭绝》

 

图17.从猿到人( 模型) 

 对应学生论文《论人类进化史》


2.3 人人争当金牌解说员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分享你的成果。因此,我们每周都会在教室里和互联网上进行演讲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让人人都能真正学会学习。

图18.学生演讲论文《史前恐龙与大灭绝》

 

图19. 这名学生正在认真地讲解自己的论文展品

他的论文是《火山与地震》

 

图20. 这名学生专注地解说论文展品铜戈的秘密

他的论文是《蜀东工吕不韦铜戈背后的秘密》

 

3

带着学生参观博物馆

博物馆课程第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学生打造了众多的学习武器:好奇心的开启,思维导图,手绘地图,提问式学习法,阅读和写作技巧训练,演讲能力等。第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以多元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二个阶段就是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进行全方位学习和研究,用更广的视角去细细地观摩每一件文物。鼓励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最感兴趣的一件文物,去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式学习——撰写一篇论文。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有没有简单易行的攻略呢?下面我用一张思维导图重点讲一下学习步骤。



3.1 走进广元市博物馆


2016年11月,吴老师带着学生参观广元市当地的博物馆,该博物馆虽名气不大,馆藏文物也不具有代表性,但学生却能在参观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这得益于前一阶段的学习。参观前,每人一张学习任务清单,方便家长和学生随时进行参考学习。


图2.参观主题

图3.参观准备工作

图4.参观流程

图5  广元博物馆展馆简介





在历史展厅里跟着导游从宏观的角度学习,广元出土的历史文物分为六个单元:远古回忆、船棺叙说、秦汉三国、蜀道佛光、金蕴银华、千年窑火。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等一件件物品突然间复活,向孩子们讲述着一个个故事。


亲子研学,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研究一件文物。从造型、 纹饰、色泽、质地等方面,亲子之间共同临摹一件文物。

3个小时的学习,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对博物馆历史展厅有了清晰的认识,从微观的角度学生选择了一件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物进行后续的研究——论文写作。有的学生对蜀东工吕不韦戈感到好奇,有的学生对青铜器产生了兴趣,有的学生对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3.2  参观广元万安博物馆



2017年4月,我又组织全班学生到当地的一家自然与历史综合性博物馆——广元万安博物馆。该馆主要分为古生物化石厅、青铜器厅、陶瓷厅、书画厅。

参观前,我精心了准备了2节博物馆进阶课——通过文物讲历史故事之“青铜器”篇和“陶瓷”篇。这两节课目的是启发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解读文物。

图14. 通过文物讲故事之“青铜器”篇



图15 .通过文物讲历史之“陶瓷”篇

 

图16.青花瓷背后的文明

 
这一次参观,我们用了小组制的学习方式,组长带着组员去参观、记录、分享,家长作为倾听者全程参与。因为有了博物馆参观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学生表现超强的学习力。

图17.古生物化石厅

 

图18.爸爸和儿子认真地探讨恐龙的生活环境。

从体型、骨骼、四肢、牙齿等方面观察恐龙。

 
走进青铜器厅,这个小组正在学习青铜的冶炼过程。人类的智慧在这里有了充分的体现。

图19. 青铜器厅大门

 

从酒器到礼器,孩子们对青铜器的发展历史有了更直观地认识。三人一组、六人一组都在认真地记录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器物。


上图是一位同学用思维导图画的论文提纲。课堂上老师对陶瓷历史的

讲述,让他对青花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博物馆中,他用了30分钟,从造型、纹饰、色泽等方面细致地观察,并与小组同学和家长进行讨论。


4

结论

博物馆课程的学习是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了一定宽度的知识背景,为第二阶段的参观博物馆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符合学习的规律。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表现出探究知识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带着任务学习,在知识背景图的指导下,做到紧张而有秩序地学习,最后还能把学习成果及时进行分享,并做相关演讲。

· END ·


本文来源:转载公众号“广元天立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