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云合奏《红旗颂》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昵称21405352 2020-05-04

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发起交响云合奏《红旗颂》的倡议,众多音乐家第一时间响应。郎朗、吕思清、王健、宁峰、钱舟、秦立巍……分散海内外各地的46位音乐家跨屏合奏了这首振奋人心的经典曲目,向疫情下坚守岗位辛苦付出的人们表达敬意。


“好燃好热血!”《红旗颂》的云合奏视频一经发布,犹如一朵火焰,“点燃”了听众的耳朵和心灵。无论热泪盈眶还是血脉贲张,人们都被这首《红旗颂》所深深震撼。

其实,很多人对这首诞生于55年前的经典名曲并不陌生。每逢党和国家的重要日子,《红旗颂》的旋律就会响起。比如,在去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上,军乐团就演奏了这首名曲。可以说,《红旗颂》是我国广播电视播放次数最多、音乐舞台上演率最高、重要节点最常出现的音乐作品之一。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红旗颂》的名字,但一定听过它的旋律,感受过它的气场。


《红旗颂》经久不衰,是因为曲中有一种精气神在。这种精气神提炼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品格,也体现了中国人愈挫愈勇的韧性。该曲创作者、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先生表示:“对我来说,《红旗颂》是‘国歌音符的延续’,红旗在天安门上迎风舒展,人民真的站起来了!”这是作曲家的创作体会,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审美感受。因为整个曲子听下来,可明显感受到创作者的用意:中国站起来了,中国人意气风发;中国阔步前进,中国人排除万难向前奔跑……


而在疫情期间,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发起倡议云合奏《红旗颂》,恰逢其时。众多音乐家积极响应,用居家云演奏的方式奏响经典,意义深远。

“音乐无法治愈疾病,但能抚慰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精神力量。”云合奏《红旗颂》提振了士气,鼓舞了人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节奏被改变,更有4000多人付出了生命代价。在聆听《红旗颂》中,我们除了获得磅礴雄浑的震撼感,辽阔深远的丰富思虑,更会生发出战胜苦难的勇气和责任感。


参与合奏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说: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能够激励我们全人类奋勇抗争的,不是对敌人的仇恨,而是我们人类独有的爱和关怀。音乐是我们的心声,更是人类灵魂的闪烁。诚如斯言,在这场异常激烈的战争中,全体国人紧紧抱在一起,用爱与关怀拧成合力。无论各地医疗队迅速驰援,还是国民踊跃捐款捐物;无论医疗物资火速供应,还是帮助湖北带货……都让人感受到了制度优势。


云合奏《红旗颂》,是致敬坚守一线的勇士,为抗疫战士送去温暖和力量。这次疫情防控,无惧安危、冲锋陷阵的一线人员尤其令人钦佩,他们风险最大、奉献最多,他们坚持最久,也最有斗志。一名音乐家说,以爱之名,将美好的音乐献给一线的勇士们。合奏《红旗颂》是一种蕴含深意的致敬,因为这种表达有力度也有温度,具有穿透人心的感染力。


云合奏《红旗颂》,也是向所有中国人致敬。云合奏指挥夏小汤透露:“在和总台同志们一起开策划会时,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是防疫做得最好的国家。这是我们14亿中国人团结一心、我们医护工作者日夜奉献换来的成果。”从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到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14亿人民,中国人民用行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事实又一次证明,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就更有信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疫情并未彻底消散,我们仍需昂首抗击。在抗疫中激发出更澎湃的精神力量,并将这种力量融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将迎来更灿烂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