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绪二十八年的远足|谁最早把应县木塔介绍到世界?

 浮生偷闲 2020-05-04

 伊东1902年拍摄的应县木塔外观


伊东忠太,

日本著名建筑史专家。

最早把应县木塔等中国古建介绍到世界。



伊东也是一位热爱中华文明的建筑史学家,

反对歧视中华文化的言论,

反对文化侵略,

他对日本侵华时打着考察旗号

盗掠中国古建文物的行为深恶痛绝,

多次呼吁保护中国古建遗迹。


伊东忠太

岁月拉长了历史的背影。俯下身子,我们可以回到很多年前,从那些斑驳的残存中,找到曾经的真实。


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6月中下旬,一个骑着蒙古马的日本学者,与他的四位随扈,来到了满目苍莽的山西应县。他叫伊东忠太,最早把应县木塔介绍到世界的人。


那一年,伊东忠太只有35岁,是日本帝国大学工学博士。那一年,梁思成刚满周岁。


伊东在应县的足迹


伊东忠太(1867-1954年),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帝国大学工科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工学部)卒业。工学博士、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一生致力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的研究,著作包括《日本建筑研究》《东洋建筑研究》《见学纪行》等。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伊东忠太受日本内阁派遣,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际,对北京紫禁城进行了拍摄和测绘,成为首位测绘紫禁城的日本人。第二年,即1902年,伊东忠太和文部省多次交涉,终于争取到了三年出国考察的机会。他决然告别新婚3个月的妻子,开始了一生最重要的探险旅行。他在《见学纪行——中国纪行》(薛雅明,王铁钧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17版 )开篇中写道:


笔者的亚洲之行,始自明治三十五年三月,止于明治三十八年六月,差不多正好3年4个月。此间,海道、陆路,行程总计约6万英里。……旅途中,与自身学术研究并不密切相关的各地风土世情,却又不免让笔者兴趣盎然。是故,此著述所记内容并不仅限于自己从事的建筑专业领域,而且也将旅途中的各种奇闻、趣事杂糅其中。


笔者先从日本跨海来至中国,在中国北京作短暂停留,并以北京为此次亚洲行旅之枢纽。此后,从北京出发,启程赴山西考察。路线为先往张家口,次转山西大同,而后折往五台山,再出定州,又归返北京。


从伊东这部考察散记中,可以梳理出他的旅行路线,即:北京—汤山—明陵—居庸关及八达岭—怀来县—土木堡—鸡鸣驿—宣化府—张家口—台水—山西高原—大同府—云冈—应州—茹越口及铁吉岭—繁峙县—五台山—龙泉关—直隶平原—曲阳—定州—北京。


伊东在考察中对旅行时间的记载间或有间或无,但还算比较清晰。6月13日离开天镇县行向大同,6月28日到达五台山中台。中间经过应县,共有15天间隙。我们屈指可算,这15天中,从天镇到大同再到云冈,行路及考察估计至少用去5-7天,从云冈穿行西韩岭南米庄1天,从南米庄到应县县城1天,在应县县城踏查木塔1天,从应县县城经崔家庄(现西崔庄)过茹越口、铁吉岭至繁峙用去2天。以此判断,伊东在应县境内的时间应是6月21日—24日左右。关于应县的见闻,他在《纪行》23节、24节写道:


次日,又于高原台地上往南行去。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地面泛白的结晶盐碱,而且,地上亦到处是小水洼,水洼里积的即碱卤水。据闻,当地人即用此水洼中卤水熬盐。路上,野兔、栗鼠等啮齿类动物频现草丛间,鹫鹰为搜寻猎物在高空盘旋,何等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风情。一行人行有30里,来至桑干河上游处,并在此渡河。当地乡民牵马涉水而过,但见河水深及大腿上方。


渡过桑干河,再往前行,时不多久,望见南边有一巨塔擎天,此塔便是应州塔。应州塔系一木塔,八角五层,建于辽代清宁二年。有关应州木塔,详情可参阅 笔者此前发表在《东洋建筑》(上)的《北清建筑调查报告》。就在我等一行考察应州木塔时,当地基督教堂堂主前来致候。盛情难却,当晚,一行人即留宿在堂主家中。


……从应州启程,继续前行。先抄一近道,而且算是近道中的近道,故非有本地人做向导不可。为此,笔者请地方衙门予以帮助,遂得一名向导带路。在向导带领下,一行人南行 30里,来到崔家庄,在此歇息并用中饭。此处亦是除了荞麦饼外别无他物。


离开崔家庄,继续南行,不久就见崇山峻岭迎面而来,转眼间已在眼前。此崇山一脉乃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万里长城正是沿此山脉的走向建造。雁门关可谓闻名遐迩,就在西边前方,距此地 60里许。行至山脚一看,此处关隘名曰“茹越口”,关隘与城墙,尚是古长城风貌犹存。穿过长城关隘茹越口后,又涉一条已经断流的溪谷。但见河床乱石累累,颇似日本古都的河原滩地,让人不无似曾相识之感。溪谷两岸,峭壁巉岩,犹斧錾刀削,更有磐石如剑山,雄踞在旁。


我等一行,走20里许,来至一寒村,名叫“梨树坪”,当晚即投宿在此。第二天,依旧是跋山涉水。行走10余里,来至一山口。山口名叫“铁吉岭”,海拔9000尺许,巍然高耸。从铁吉岭处北望,只见大同平原一马平川,广袤无垠;再向南望,万仞峰外,有五台山擎天接地。如此画面,磅礴恢宏,美不胜收。山谷底下,滹沱河水咆哮奔腾,繁峙县城,看上去就像豆粒大小,蜷缩在滹沱河边。


从伊东这段记述,我们可以约略感受到当时应县的自然及风土人情。伊东从大同穿行应县到五台山,木塔是重要考察目标。他对应县木塔的最早踏查,在日本学界得到了公认。


昭和十四年(1939年),亚细亚大观写真社(大连)编辑出版的《亚细亚大观》十五辑第四回“应县点描”第四幅图解中记述:“山西省应县的佛宫寺。又名释迦塔。塔是辽代的木造建筑,在明治三十五年,被伊东忠太博士发现,并将此不为世人所知的建筑介绍到世界,这个900年前的木造建筑是非常珍贵的,对于建筑工学的学者来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昭和十三年,村田治郎博士到访这里,对这个珍贵的古建筑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之后,常盘大定、关野贞在1941年刊印的《中国文化史迹解说》第八卷中特别提到:“明治三十五年六月、七月交,伊东忠太博士最早踏查应州八角五层木塔。”


我们不排除之前有其他外国探险家及传教士对应县木塔有过考察,但目前还没有发现成文的记录,所以以现状断定,伊东忠太是最早踏查研究应县木塔的外国人。


伊东对应县木塔的研究推介 


伊东忠太1902年踏查应县木塔后,当年发表了《伊东忠太博士调查报告》,随后于1906年发表了《北清建筑调查报告》,对应县木塔进行了深入论述。


在《北清建筑调查报告》第十一章“应州八角五重塔”中,伊东对应县木塔从坐落位置、碑石记载、建筑外观、数据测绘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绘制基座、斗拱、塔刹等图6幅,收录照片2张。在《报告》中,伊东从建筑学角度,把应县佛宫寺与日本京都的古建筑进行了类比,发出了“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的赞叹,称应县木塔与大同大华严寺、善化寺可称“辽金建筑史上异彩绽放的伟大遗存”。其结构测绘要点摘记如下:

    

《亚细亚大观》“应县点描”选页


塔为八角五层,下层有裙层,在裙层柱一面的长度为四十一尺三寸。每层一面三间,有侧柱和中柱。两层以上,有勾栏,它的形式非常像日本国京都一带的古代建筑。斗拱的制作很多样,每层各不相同。而在裙层的斗拱中,可以看到其结构与年代相去甚远的大同大华严寺海会殿及善化寺大雄宝殿很相似。初层的斗拱有双重的尾垂木,第二层是“四手先”手法,有两根尾垂木。第三层是“三手先”,没有尾垂木,第四层第五层是“二手先”。在各层勾栏的下面有大约腰粗的斗拱,都是“三手先”,不过一个个并不均匀。如上所述,斗拱变化之多也是其设计丰富性的体现。相轮(塔刹)从露盘下部到顶大约有四十尺。屋顶有露盘,上面还有双重请花,都是砖所造的。请花以上如铁制,最下有莲座,上面有球状,球上有奥林匹克,上面有盖子,盖子上有四片半圆形的水烟,上面有新月形的水烟,上面有双重的宝珠,上面有八叶的盖子,上面有宝珠蚂蚁,上面再盖上盖子,上面有请花,上面有最后的宝珠。


伊东在1902年发布的《伊东忠太博士调查报告》中记录“应州八角五重塔”后,又于三年考察结束后的1906年整理发表《北清建筑调查报告》,收录了大批包括应县木塔在内的中国古建筑。在1936年日本龙吟社出版的《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第三卷《东洋建筑(上)》中,再次把《北清建筑调查报告》录入。他还利用各种讲学机会,推介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对应县木塔的介绍。他的学术著作,引起了日本国及世界建筑界的兴趣。通过伊东忠太的努力,应县木塔开始为世人所知。亚细亚大观写真社主笔森田富义在1939年发表的《辽代建筑与木塔的故事》一文中写道: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日本的伊东忠太博士到山西省踏查时发现了位于应县的佛宫寺木塔,这是该木塔首次在学术界被介绍。当时伊东博士通过建筑样式等因素判断,认为这是辽代的建筑,拥有900年以上的历史,在木造建筑中属于较古老的一类。尽管伊东博士认为这是很好的学术研究材料,但当时的研究者普遍对辽代建筑的知识较为匮乏,关于辽代建筑的特点不甚了解,因此立即相信他的人不多。然而近些年来,日本学者对中国辽代建筑的特点已逐渐了解,人们认为应县的佛宫寺木塔正如伊东博士所鉴定的,属于辽代建筑,因此也有学者希望能再次到当地踏查……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伊东忠太对应县木塔的研究推介,起到了重要的拓荒探路作用,并由此开启了应县木塔的百年研究之路。



《北清建筑调查报告》选页


伊东对应县木塔百年研究的影响


伊东忠太的踏查推介,对后人进一步通彻研究应县木塔产生了重要影响。


1、题设了应县木塔的研究方向。伊东忠太是日本早年的建筑历史学家。1902年6月考察应县木塔后,对中国辽塔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之后的几次中国之行中,一直把辽塔作为关注重点。他在《满洲的佛寺建筑》一文中以《满洲塔的发生》专门论述辽塔的渊源关系。认为辽塔是印度相轮变形发展的产物,外观受北魏佛塔的影响,其中楼阁式塔有着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伊东的观点,对我们当前及今后研究应县木塔仍有启发意义。


2、确立了木造建筑实测法。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伊东忠太测绘北京紫禁城时,采取的是实测加摄影的方法,这在其调查笔记《紫禁城实测账》中可见实证。次年踏查应县木塔,继续以实测为主,开创了“木造建筑独自的调查方法”,后来中国营造学社借鉴伊东重实测的经验,成立了文献部和法式部,既发挥了中国文献丰富的优势,又不放弃实测环节。梁思成、陈明达等对应县木塔的巨大研究成果,主要得益于注重实测。


伊东1902年拍摄的应县木塔局部


3、激发了中国学者研究民族建筑的热情。伊东踏查应县木塔时,中国正在晚清,当时官方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文物普查,中国学者还很少进行文化遗迹考察。1918年,关野贞按照伊东忠太的指引,进一步考察应县木塔。之后,鸟居龙藏及村田治郎考古队相继对应县木塔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这些日本学者的考察,刺激了中国学者,激发了中国学者的民族自尊心,促使他们自觉地开始不辞辛劳的古建考察。193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正式创立,开启了一段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古建筑考察传奇。1932年,梁思成读到关野贞1918年对应县木塔的研究报告后深受刺激,正是这一契机,促使他1933—1935年率领营造学社同仁两次前往应县考察木塔。自梁思成、刘敦桢之后,陈明达、李世温、张驭寰、罗哲文等几代中国学者坚持不懈研究应县木塔,经典巨作喷涌面世,其学术价值早已远超当年的日本学者。


回首百年,伊东忠太对应县木塔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伊东是一位热爱中华文明的建筑史学家。他认为,日本的建筑起源于中国,所以他多次游历中国就是为日本建筑寻根问祖。他在《中国纪行》中谦虚地写道:仅山东一省,想要探察其全部遗迹都有难以想象的困难,更不要说全中国范围了,成就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大业,究竟要到多少年后才能完成,恐不是吾辈人能够做到的。


伊东反对歧视中华文化的言论,19世纪有英国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建筑文化,中国的建筑根本没有什么价值,他反驳说:说此话的人无知,属于只见过猫没见过老虎的人!伊东更反对文化侵略,他对日本占领中国后,有些打着考察旗号盗掠中国古建文物的行为深恶痛绝,多次呼吁保护中国古建遗迹。从1901年到1920年,他几乎走遍了中国,首次把应县木塔、云冈石窟等中国古建介绍到世界,值得我们尊重。


应县木塔  


文|张仙文

BY|映像PIC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