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兰-克拉科夫-奥斯维辛及卡奇米日区

 hsgzlgg 2020-05-05

为了能去奥斯维辛也花费了不少周折。自由行的游客要去集中营参观的话一般有两种选择:报一日游的团或是自己搭公共交通(火车站后面的公交or火车到奥斯维辛镇换公交车)。公共交通一是时间不好控制(需要6-7点赶车去集中营门口排免费票)奥斯维辛一日游一般耗时6-7个小时,其中来回路上3个小时,奥斯维辛1号营2小时不到,到比克瑙1小时。

这是一座令人伤感的小镇,其中包括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那就是奥斯维 辛集 中营,它又被称为“死亡集中营”。从1940到1945年短短六年间, 德国 法西斯在此杀害的犹太人达400万以上。

一号营地的入口用德语写的“ARBEIT MACHE FREI”(劳动获得自由)。

很多人进去时,看到这条标语,可能怀着一丝希望,但是能够活着出来绝无可能。自由对他们来说完全是欺骗。

进了门后就是一排排的红砖厂房,整齐划一。乍看之下和一般的厂房并无区别。甚至连铁栅栏也不无特殊。

集中营内电网林立。集中营参观不收费,但是需要出示护照登记,进营地时需要安检,食品和水不允许带进的。

整个1号营(即奥斯维 辛集 中营)大约有这样的厂房20余栋,现在一些关闭,一些就用作纪念馆。向导会带领你根据二战时间顺序参观。差不多先会是档案馆,接下来是遗物的展示,和一些功能性的房间(监狱、处决墙、毒气室+焚化炉)大致就是越看到后面越压抑。

1939年9月,德军在两周内攻占了 波兰 ,纳粹下令 波兰 全境的犹太人必须集中到指定的城市进行登记,每天有一万多名犹太人从乡村来到 克拉科夫 。

犹太人被带到集中营的时候,都以为只是搬家,于是把自己的鞋,杯碗,鞋油甚至刷子都一起带过来了,还有每个人的行李箱,所有的贵重物品都在里面,都以为是搬家。

他们以为会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带着鞋刷。如果一家人只有一个鞋刷,我们看到的有多少人家? 

等到了集中营,纳粹就会告诉他们,行李留下,给他们好好保管。纳粹欺骗犹太人让他们标记好自己的物品以便出去时领回。

之后这些行李中的值钱的金银首饰就被专门派人搜出来,送给了纳粹军人在德国的家属聊以慰藉,作为赔偿或者补偿。

有David Olere的画展!必须去!强烈推荐! 因为David是唯一一位能用画笔告诉你在集中营真实发生的所有事的画家。他侥幸被选为sonderkommando 清理尸体的人。所谓侥幸,是他活着出了集中营。但其实也是最惨,他亲眼看到了。

集中营的焚尸炉。集中营也被翻译为“灭绝营”,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地狱。

大约有超过150万的人在二战期间在奥斯维辛丧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向导反复强调一个词“trap”,被骗了。我必须要承认,即便不断研读各种二手资料,有时也会难以理解这个“骗局”的含义。但来到这里,看到了这些遗物,看到走廊的两面墙上挂满了集中营难民的档案,上面记录了他们的名字、国家、职业、来到集中营的时间和死亡时间(通常只会间隔几日),这个时候,150万也就不单单仅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数字,这个骗局里那些令人困惑的地方也解开了:人性的善让绝望的人们心存着一丝幻想,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生存,纳粹不会摧毁自己的劳动力,而不知等待着他们的是一套高效运作的灭绝机制——出自人性的恶。11号至12号楼之间著名的行刑墙下放满了人们送来的鲜花和小烛灯,表达后人的祭奠;偶然在某个展厅里看到一句话:“Forgetting them means letting them die again”同胞惨死。

而那些老人或者被判断为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则立即被送到毒气室毒死。集中营内共有四个毒气室,并且建造了火葬场。

部分受害者的照片。最初纳粹给每个犹太人都拍照登记,后来发现数量太多成本太高就改成敲印章或纹身。

写满遇害儿童名字的墙。

这个小孩当时只有2岁。

骨瘦如柴。

洗漱室。而当年在同一时间会有7万妇女同时用着一个盥洗室。

宿舍。三层床!

卫生间。一天只能上两次厕所。

这个算是VIP监狱了,关的是波兰本国政治犯,跟犹太人是不一样的。

图片。

参观者络绎不绝,没有讲话,没有噪音,只有操各种语言的导游带着哭腔的声音,看的出来他们十分卖力,也十分悲痛。

往第二营——比克瑙营地。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第三个营地在法西斯撤退时被彻底炸毁了。第一营地与第二营地之间有免费的摆渡车。

专门拉犹太人进集中营的火车道,这条铁路被称为“死亡之路”。

铁轨的尽头是集中营的纪念碑,用十种语言书写道:For ever let this place be a cry of despair and a warning to humanity, where the nazis murdered about one and a half million men, women and children,  mainly jew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of Europe.

死亡之门,进来的人没有可能活着出去。战争时期,由这条铁路带来的妇女和儿童,大多数将会被立即送进毒气室,当然美其名曰“先让洗个澡”。

这是当时集中营的一处住宿,这样一个地方,要挤400个人,这些房子是有暖气的,但是不会开,一战之后红十字协会有明文条例规定这种房间必须安装暖气,纳粹捡了漏子,的确安了暖气,只是没有开而已。真的很难想象冬天是怎么过的,他们的衣服真的就是春秋天穿的条纹格子衬衫和裤子啊。所有人的鞋子,都是随意发的,很多都不合脚,所以到了冬天,外面的积雪尺厚的时候,有的人一脚踩出去,鞋太大脱出来了,但是不能掉队,于是就只有跣足而行,踏在雪上集合。

当毒气灌满“浴室”的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会把毒气抽走,守卫们打开大门,然后将人们的尸体运往火葬场,扔进焚尸炉内焚烧,再将骨渣运到工厂磨成粉末,最后用卡车拉倒 索拉 河边,撒入河中。

二战期间让全世界为之闻风丧胆的“杀人工厂”。

运送犹太人的火车车厢。 

当年犹太妇女住的屋子,一个隔间有三层,要睡27个人。只有很少的毯子。几乎没有食物。导游说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开始劳作,能得到的只是一小片面包,喝一杯冷咖啡。

比克瑙营地内设有四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室,储尸窖和焚尸炉。一次可以屠杀12000人。为了销毁证据,在撤退时把这些设施全部炸毁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集中营命名为“奥斯维辛-比克瑙 德国 纳粹集中和灭绝营(1940-1945年)”

中间导游还讲了一个让人很有感触的故事:当时在集中营里有一个 波兰 男子(集中营里面并不只是犹太人,还有吉普赛人, 德国 人, 波兰 人等),他是青壮年,在集中营待了一年,逐渐已经失去了生的希望,只想一死了之。于是有一次,集中营中有一个犯人逃跑了(集中营的规定是:若有一人逃跑,需要十个人抵命),于是纳粹军官直接从这群人中挑了十个出来准备处死,这个人便是其中一个,被选出来的那一刻,他突然才感受到了死神离自己有多近,他突然想起了自己还在集中营外面的妻子和孩子,一下子燃起了生的希望,他祈求上帝,希望能给自己一条生路。

人群中站出来了一个牧师,他指了指这个 波兰 男子,对军官说:他还很年轻,还能工作,我已经老了,把我换下来吧。纳粹军官自然没什么意见,杀谁都是一样的,于是这个牧师便代替这个 波兰 男子被处死了。

在集中营中能存活到最后的人,无疑是万里挑一的,这个男子在那之后,咬牙在集中营又坚持了四年,最后成了为数不多的奥斯维 辛集 中营幸存者,之后还和妻子又生了两个孩子。如果说真有神迹,那牧师的慈悲应当解救了三个人。

后来我专门网上查了查, 德国 人为什么要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或者说为什么这么针对犹太人),其中一个理由竟然是: 西欧 人认为犹太人将耶稣送上了十字架。

让人稍显安慰的是, 德国人在二战后的道歉态度很明确,在 柏林 的维腾堡广场上有一块黑底黄字的警示牌,上面写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恐怖之地”,并依次罗列了各纳粹集中营的名字。1970年12月7日,正在华沙访问的联邦德国 总理勃兰特来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圈,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1985年当时的德国总统维茨泽克发表了著名讲话:“ 德国 应明确承认战争罪责。”1994年5月, 德国众议院修改刑法,规定不管以何种形式否定屠杀犹太人都将被判刑。1995年1月在奥斯威辛 集中营解放50周年之际, 德国总统赫尔佐克访问奥斯威辛 时,再次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暴行向波兰人民请求宽恕。德国人到今天还在设法弥补在战争中所犯下的错误,包括向二战中曾经被迫为纳粹当劳工的150万多名受害者支付赔偿金。此外,德国也重修一座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包括记录与展示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

卡齐米日犹太老区

大卡齐米日(Casimir III the Great,执政1333-1370,生1310-卒1370.9),又称卡齐米日三世,23岁登基,是矮子哥瓦迪斯瓦夫一世的幼子。卡齐米日三世继位后,吸取父亲东征西讨但是收效甚微的教训,转而将治国理念转向樽俎折冲的外交手段,同时在即位之初就继续加固了与条顿骑士团的停战协定。在1325年,卡齐米日三世与立陶宛大公之女阿尔多娜·安娜结婚,继续巩固两国的友谊与盟约。

内政方面,卡齐米日三世安置流民,将其大规模安置在王室领地内耕作,同时鼓励犹太移民。即便犹太人在很多市镇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和排挤,但他们总是可以找到无主之地定居,善于经商的犹太人使得波兰的手工业、商业开始繁荣发展。建立卡齐米日区,从此卡齐米日区成为欧洲大陆对犹太人开放最早、并成为最大的犹太社区。

卡齐米日从那时起一直作为一座独立的城市存在,有城墙,也有城门、市政厅和市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斯拉夫文化和犹太民族文化相互依存,共荣共生的地方,犹太人为克拉科夫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五世纪初,部分天主教极端主义者要求王权减少对克拉科夫老城内犹太人优惠政策,甚至制造流血事件来引导波兰人与犹太人之间的矛盾,于是更多的犹太人被聚集到这里,卡齐米日扩成到今日的规模。1655年,波兰和瑞典之间的战争直接影响到了南部人民的生存,历史上波兰犹太人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徙就是从这里转移到华沙,卡齐米日开始走向衰落。

油画《卡齐米日大帝与犹太人

当一个世纪后奥匈帝国统治这里时,他们又想起了犹太人,卡齐米日逐渐恢复生机,破旧的城墙全被拆除,街道上铺起了鹅卵石,煤气灯也被点亮,甚至还建设了小型发电站,唯一不同的是卡齐米日降格为了克拉科夫的一个区域,而不能再以城市的规模存在。1918年波兰复国,克拉科夫再次成为国家独立后的重要城市,那时卡齐米日的常住居民已经恢复到四万多人。二战期间,克拉科夫被纳粹定义为将军府,城市得到保留,可极端排犹思想让生活在卡齐米日的犹太人陷入了空前灾难。纳粹德军在卡齐米日设“隔都”,逼迫周边地区的犹太人住进“隔都”,以区别“管理”,当时,先后有6.8万犹太人生活在这里。“隔都”的墙形状、材质和颜色都与坟墓很像,居住其中仿如被活埋一般,墙内的艰辛与苦难都非墙外人所能想象。

分批送往附近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进行灭绝。到战争结束时,原有近七万犹太人生活的卡齐米日只剩下几百名幸存者,他们不愿意生活在这带来精神痛苦的伤心欲绝之地,纷纷又远走他乡,卡齐米日再次没落。

受前苏联影响下的波兰依旧存在着对犹太人的偏见,犹太人几乎在波兰领土上销声匿迹,直至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独立浪潮的掀起,犹太人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念念不忘这块先辈曾经生活过几百年的土地,纷纷回归。1988年波兰第一个犹太文化节在此诞生,人们的目光又开始聚焦在卡齐米日。五年后,同样具有犹太血统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早已是蜚声世界的大导演,各大电影公司都能以同他合作来取得票房稳赚的保证,然而他对商业电影却没了兴致,执意要拍一部反映犹太人受尽磨难又很难赚钱的人文艺术影片,电影公司老板们同样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甚至提出了预算不封顶的保证,没想到斯皮尔伯格跑到了卡齐米日,拍出了他的经典之作《辛德勒的名单》,结果电影依旧大赚特赚,还获得了第二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 

从此,卡齐米日犹太老区被世界关注,一些早年被迫离开的犹太人回到这里寻根,更多是游客和影迷追随这部电影的印迹来这里重寻影片中的片段。餐厅、酒吧、书店、客栈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甚至连以色列和美国的犹太人也搬到这里,以老犹太教堂为中心的老街上又找到了往昔的味道。

如今卡齐米日犹太老区的著名景点有:市集广场上的市政厅、波兰最古老的犹太人教堂斯塔拉·希纳戈古(也是犹太博物馆),以及若干其他犹太教堂和基督教堂、犹太人公共墓地等等。

圣殿会堂Synagoga Tempel。圣殿会堂是卡齐米日区历史最短的犹太会堂,最初建于1862年,目前这座的会堂建于1924年。在纳粹统治时期被作为仓库使用而较为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与其他会堂相比,圣殿会堂由于更“年轻”而采用了更大胆更新颖的建筑和装饰风格,与波兰本土的传统艺术风格也有交汇之处。

犹太会堂的布道台都在中间。

主祭坛。

侧面。

穹顶。

近景。

莱姆犹太会堂(Synagoga Remuh)是波兰城市克拉科夫的一座犹太会堂,也是克拉科夫两座现在仍活跃的犹太会堂之一。现在的犹太会堂建筑历史可以追溯至1829年。1933年,犹太会堂进行了修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犹太会堂被作为仓库使用,内部部分装饰品被掠夺,但建筑本身并未受损。1957年,莱姆犹太会堂进行了修复。

内部。

讲台。

主祭坛。

穹顶。

简·卡尔斯基的雕像。

后面是瑞姆公墓,有一些文艺复兴名人的墓碑。


据说是摩西的墓碑。

以撒会堂(Izaak’s Synagogue)1644年建成的是卡齐米日区最大的犹太会堂。


内部

壁画

老犹太教堂 (Old Synagogue),波兰境内最古老的犹太教建筑,建于15世纪,现在包括一座犹太人博物馆。

由于这里居住的犹太人非常少,因此犹太教堂几乎没人。

小岩石圣殿/圣弥额尔圣达尼老圣殿 (Bazylika sw. Micha?a Archaniola i sw. Stanislawa Biskupa)天主教堂,因为其波兰语的称呼翻译过来意思是岩石,所以这座教堂也被简称为小岩石教堂。

大门

喷泉

广场上圣徒雕像。

雕像。

这里是波兰最著名的也是最重要的宗教朝圣地点之一。

据说1079年波兰国王King Boleslaw在这里谋害了当时的克拉科夫主教Stanislaw Szczepanski,皇室因此遭到了诅咒,国王也因此流亡海外。最终皇室在这里修建了这座教堂并潜心祈祷,用以赎罪。被杀害的主教于1253年被追认为圣徒。

教堂的地下墓穴内葬有一些波兰名人,包括作曲家Karol Szymanowski,作家Czeslaw Milosz 以及画家Jacek Malczewski等等。

基督圣体教堂 (Corpus Christi Church) 这座庞大的砖红色哥特式教堂始建于1355年,历经几任国王,直到15世纪中期才建造完毕。原本是作为修道院用,所以规模极大。

入口。

内部。

十字架颇有特色。

在卡齐米日的英雄广场The Ghetto Heroes Square。

广场上放着68把椅子,当然这不是普通的椅子,它们有着不寻常的含义,68代表曾在这里生活过的6.8万犹太人。而如今卡齐米日的犹太人已离去,唯有对椅凝思。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4.28—1974.10.9),德国商人、间谍、纳粹党成员。他利用了德国战争经济组织机构中的某些错误来拯救犹太人。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德国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同时保护了1100名左右犹太人的生命,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1/4左右。辛德勒是"小拉贝"。1958年耶路撒冷的浩劫纪念馆宣布辛德勒为义人,并邀请他在义人大道上植树。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1966年德国政府还授予他联邦十字勋章。

奥斯卡·辛德勒工厂(Muzeum Krakowa, oddzial Fabryka Emalia Oskara Schindlera)

原以为是去看一栋老旧工厂,出人意外的是,现在此处是座结合文化、历史、科技与创意的历史博物馆。展览主题是「纳粹占领下的克拉科夫,1939-1945」(Kraków under Nazi Occupation 1939–1945),策展人是Monika Bednarek,策展团队团透过照片、史料、文物、音乐、戏剧、电影、编剧、舞台设计、艺术、多媒体等,以叙事方式生动呈现克拉科夫那段战争与生活。45个展览室,每个都很窄小,竟然创造30个触动媒体荧幕、70种配乐、15种多媒体投影,参观时很容易就融入历史现场。

被保护的1100名左右犹太人的照片。

在辛德勒的办公室里,将成千上万的搪瓷杯盆放进巨大的玻璃容器里,名为「幸存者方舟」(Survivors’ Ark),作为纪念辛德勒在纳粹暴行之下英勇的人道拯救行动。

拯救一个人的性命,就是拯救整个世界。(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这句话是获救幸存者送给辛德的感谢。

辛德勒的办公桌。

党卫军军官的帽子。

展厅局部。

现在的卡齐米日,除了拥有欧洲最古老的犹太墓地和犹太教堂供全世界犹太人朝圣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份——这里也是文艺青年,先锋潮流和艺术爱好者聚集的地方。 犹太区有很多迷人的街道和小巷,很适合拍一些街头巷尾的人,也会有很多有趣的城市涂鸦。















  

  

随意在社区游荡,体验地道市井生活。





































维斯河上的约泽夫·皮苏斯基元帅桥。

饿了,来一份点心,好大!

维斯河上的约泽夫·皮苏斯基元帅桥。

桥的艺术氛围浓郁,桥上各种造型的人体雕塑非常美观,桥上还挂满了同心锁。

桥上各种造型的人体雕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