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做行研的时候看过不少书,触动最大的有两本,一本是《能力构筑竞争》一本是《创新者的窘境》,这两本的触动点不仅仅在于行研本身而在于投资能力的构筑。我一般做研究的时候带着的思考除了基本面或者市场面研究本身以外还包括自身的能力构筑。 追赶的过程藤本隆宏的《能力构筑竞争》表面上展示的是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描述日本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所在以及如何一步一步从落后到超越的历程。实际上背后揭示的是落后者追赶先进者并实现伟大超越的原因。看罢全书,油然而生一股敬佩,日本车企一步一步地一点一滴地构建自己的能力,从技术到组织再到生产方式、管理然后文化,这个过程是波澜壮阔的工业画卷,是经济上的“奇迹”。这种感觉在看韩国国家经济史的时候也曾浮现。作为投资者,这个过程对我们的能力构建有很大的启发。 我把追赶的过程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解构(理解)2.贯彻(落实、改进、补缺、提高)3.打磨(打击、冲击、考验)。这三者,前者皆为后者的基础。 解构很好理解,完整的理解之后才有学习的可能。因此要把学习的对象做完整的解构,搞清楚构成要素以及各个部分的结构、肌理以及互相作用和关系。 在解构的前提下,知其所以然之后去贯彻落实。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能力,改进不足,弥补缺陷。同时思考自身的禀赋与能力的边界。再进一步尝试能否做一些提高与进化。 最后是打磨,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在自己最弱的时候去迎接最残酷的冲击(竞争)后如果能很好地生存,可能才能证明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个过程可能才初步告一段落。否则就是前面做的不够。 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水滴石穿的过程。需要做的都是实在功夫,下的是苦力气。功夫做的好坏程度决定了投资能力的上限与投资体系的优劣程度。因为第一阶段的基本功不扎实到时候上限太低,水平不够是常有的事情。这充分印证了慢就是快这四个字。 投资的闭环追赶的阶段过后是竞争与不断进化保持先进性的阶段。当初看《创新者的窘境》便是为了以表面上龙头被颠覆的原因去思考保持先进性与进化的可能。从中得到的最有效的一个思考是要形成自己的生态或者说自己的闭环。在投资能力上,即对外界的依赖尽量少,同时内在有新陈代谢与进化能力。体现在投资上例如不以信息驱动,不追求信息时效性,不追求外在资源。 一旦一个投资者不太为外在的资源所左右,不再追求信息优势,那么他的环境适应性与抗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我感觉一个完善的投资能力闭环需要拥有三个能力:1.不错的基本面研究能力。2不错的市场面研究能力3完善的心智模式。 我觉的基本面研究能力是核心。前几天和一个做的很好的朋友聊天,他说到他觉得A股基本面研究能力可能一般就行,如果市场敏感度很高,长期不容易死,收益也不会不错。我说我认识的人里面很多都是基本面研究能力不错,市场角度相关能力不行,但长期赚钱也不太差。我想我们的观察可能都有局限,这两个能力其实都还是需要满足下限,不然没有办法形成能力的闭环。 当然我们讨论的都是相对高阶的要求。也是从一般禀赋者的角度,不排除有人天赋异禀,某一方面能力冠绝天下,并不需要其他能力。资金小的时候市场面研究能力其实不太需要(例如中观行业选择),资金量极大的时候主要做行业选择,微观基本面研究能力可能要求又相对低些,主要是依托于平台了。 唯一没有分歧的是心智模式,第一个能力对应的是价值判断,第二个能力对应的价格评估,第三个能力对应的是人性弱点——大翻船点所在。如果自身能满足三个能力,形成闭环很好。如果不行,依托于外在资源形成闭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最怕的还是自以为。 东亚先进经济体无法实现真正的伟大超越主要是进化能力不足,如果我国能形成完善的生态或许有另外的可能,当然这个是题外话了。 理论的创新形成闭环的前提下,会有最高阶的追求。理论的创新,这个阶段更多地要靠天赋了,看上帝赏不赏脸了。不过能靠自身完成闭环没有短板的基本上天赋都不错,应该会有一点可能性。理论的创新一定是极少数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费雪,芒格,索罗斯……真的能有理论创新的一定是极少数。 投资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这么多年来本质一直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作为后发者,如果有一定想法想做的更好,能力构筑是一件很值得思考的事情。于水磨之间见真功夫,这是长久的修炼也是考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