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桂宽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忍让”是从古至今一直提倡的美德。忍让者,谦让也。在中国人眼里,忍让是一种豁达,忍让是一种谦逊,忍让是一种美德,忍让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高深的处世之道。忍一忍海阔天空,让一让风平浪静。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建屋,因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让张英出面干预。张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写上一首打油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马上将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于是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子,后来成了名扬后世的六尺巷。 忍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生智慧。《尚书》中说:“必须有忍,才能有益。”人与人之间如果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如能主动地“礼让三分”,多找自己的原因,就能云消雾散,和好如初。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现实生活中,人无完人,失误乃至不公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谁都有错误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保持一种有限的忍让,要经得起一定的委屈,做到这一点,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论在心里方面,还是在知识结构、能力、权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矛盾。当矛盾出现以后,暂时忍让一下,会出现一个缓冲的坡度。如果失去控制,大吵大闹,就可能失态、失度,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还会引起其他一些矛盾。我们都知道,大凡生活中的无谓争端多起因于芥末小事,一时之气不能忍,铸成大祸,不仅伤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三尺孩童都能做到的。 俗话说,吃亏人常在,能忍者自安。学会忍让就是为了求安,凡事要想得开,看得远,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学会忍让,就是学会不做蠢事,就是学会不做那种一时痛快但终生遗憾的事。小忍可以避免争端,大忍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可以修身养性。古人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人若能事事以忍让为先,在生活中养成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人做事的习惯,这样的人肯定是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郑板桥的一幅“难得糊涂”流传千年,有多少名人雅士把它挂在墙上,做为经商、为官的做右铭,是因为其中的哲理就是忍让。当然,这里所说的忍让,不是软弱可欺,不是丧失原则,不是违背公理。一定要把握好“度”,该忍则必须忍,不该忍则不能忍;该让则必须让,不该让则不能让。(图/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