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帆船」横渡大西洋是什么概念?一群未成年的孩子做水手又是什么概念?若换做我们的孩子,家长大概都要拍桌子骂人了吧…… 一群荷兰高中生本在加勒比海地区参加活动,因为航班的取消,他们不得不终止原计划,赶紧考虑如何回程。 活动组织方Masterskip经开会讨论后,决定让这24名学生来场无与伦比的大冒险——扬帆横渡大西洋! 孩子们中最小的才14岁,最大的也不过17,居然让他们乘上这艘百年前制造的快速帆船Wylde Swan,重踏15世纪哥伦布行过的近七千公里水路!这提议听起来……简直疯了。 然而在告知学生家长后,他们竟都点头了。 对出游的学生们来说,这已不是扫兴的问题了,他们根本不明白「扬帆横渡大西洋」意味着什么,也几乎不懂任何航行技术…… 即使是航海技术改进了的现代帆船,在变幻莫测的大洋和天气中,也不过是块大一点的浮木,任风浪拍打,至少五周。 不过,还有12名经验丰富的水手和3位老师作为后盾,让孩子们一边学习航海技术,一边实践。 起航前,问题就已很棘手了: 他们要赶在当地被封锁的前一天,大量采买足以供所有人生存两月的食物等补给——没人知道天气会怎样延长旅途。 最棘手的是衣服准备上,大部分学生带的都是适合在热带地区穿的衣服,根本不可能扛过海上的长途航行。他们只能去买很多打底衣裤,为保暖做准备。 因事发突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都没能做好充足的准备。 「你得学着去适应,因为你真的没有其他选择。」这是抵达终点后,其中一个孩子带着自豪说的。 与旁人想象的那种游艇生活不同,孩子们船上的生活环境其实很恶劣,太多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彼此毫无隐私可言。 女孩儿说,“最需要克服的,就是没有隐私这件事了。” 这里没有网络,无聊了只能躺回“小胶囊”里多睡会儿。 即使条件恶劣,孩子们的生活仍遵循严格的船上「日常作业」,航行培训和动手都毫不含糊。 三周过后,新鲜食物的供应减少了,孩子们必须学着吃苦。 淡水制造设备出了故障,他们得忍受着几天不洗澡。 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每天只能通过卫星发布的简报来与外界联系…… Masterskip公司的负责人Christophe Meijer说:“正如我们在荷兰所说,如果没有摩擦,就不能让任何东西发光。” 他指出,学生通常会相处得很好,一起协助帆船的日常工作。这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使命——使船只和自己安全回家,这一共同目标促成了团结。 与温室里的舒适比起来,孩子们体验着难以想象的身心艰苦——一路尽是长条蓝色,在微风中慢行,出了水和空气,什么都没有……这是大多数老水手都一致认可的艰难。 唯独令孩子们兴奋的,是在途中,几次见到海豚,甚至见到了一条鲸鱼。 活动组织方和家长们当然都不是在拿孩子的生命安全冒险,Wylde Swan及其船员已横渡大西洋20次以上,这对公司来说,不过是个例行活动。 但这次考验的,是紧急情况下,孩子们的勇气与坚持。 “孩子们学到了很多关于适应性的知识,也有媒体关注的知识,还有他们正常的学业……因此,他们现在实际上比荷兰学校的同学们领先,他们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这艘快速帆船,最初于1920年在德国建造,设计目的是与德国鲱鱼船队合作,在海上收集鲱鱼,并以最快的价格将鱼运到市场,以获取最佳价格;2010年6月重新推出,当时是两桅帆式纵帆大篷车,获得了全球训练帆船的认证。 一切都是劳动和智慧的朴实作品,而不是坐享其成的某种豪华游轮。 安全靠岸后,家长和孩子们都欢欣鼓舞。 学生们制作了一个横幅,上面写着“清单”,有打勾的框,记载着他们穿越大西洋、中海游泳和在百慕大三角地区生存中完成的所有挑战。 该公司三月份对学生进行了冠状病毒监测,以确保没有人被感染。很多人担忧船上的孩子们,但其实他们这儿才是「一方净土」。 荷兰父母除了敢于让孩子接受挑战,也因为他们足够宽心——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地理定位器追踪孩子的旅程,每周一次从公司收到更新。 看着孩子们寄来记录琐事的信件,一边担忧着他们的困难,更一边自豪着他们的成长。 有个女孩回家后,突然觉得生活无聊了起来,她说,“好想回到船上,继续跟大家一起……” 若换做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做得到吗? 当我们总在想教yu出了什么问题时,不妨思考一下,问题根源难道不是我们的观念和勇气? 参考来源 The Washington post:Dutch students complete Atlantic crossing forced by virus The dailyherald:‘WyldeSwan’ back in the Netherlands Nbcnews:Dutch teenssail home across the Atlantic due to coronavirus travel restrictions Improve sailing:HowLong Does it Take to Sail Across the Atlanti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