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名垂军史的红军强渡大渡河这次军事行动,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那17位勇士和他们的壮举,却很少有人知道掩护17位勇士渡河的“神炮手”赵章成的故事。 1935年5月,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攻占了安顺场,想要渡过天堑大渡河。 渡口两岸,悬崖陡壁如刀削一般,河水以每秒钟4米的流速,奔腾着咆哮而下。当年翼王石达开及其率领的部队曾在这里全军覆没。 此刻,老蒋坐镇贵阳,调兵遣将,企图南攻北堵、左右夹击,把三万红军歼灭在大渡河南岸,让红军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石达开。 为突破大渡河天堑,担任先遣队的红军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立即组成了一支17人的渡河奋勇队,决心依靠仅有的一支木船实施强渡。 为压制大渡河对岸敌人的火力掩护17,名勇士强渡,红军首长决定把一军团炮兵营仅有的一个迫击炮连的四门迫击炮和部分重机枪调来担,负火力支援任务。 大渡河对岸守敌在渡口的峭壁上筑有三四个碉堡,用火力封锁着渡口;在距碉堡不远处的小村落里,隐蔽着敌人的主力部队,他们随时可以增援渡口,对渡河的红军勇士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迫击炮兵连的任务,就是用火力摧毁敌碉堡,压制敌增援部队。对于只有4门迫击炮,仅剩31发炮弹的炮兵连,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为确保完成任务,赵章成营长亲自指挥战斗,并亲手操作一门火炮。他凭借娴熟的技术和多年的经验,仔细地测量出射击所需要的方向和高低角度,并指挥全连作好射击准备。 随着杨得志团长一声令下,载着17名勇士的木船迅速驶离南岸,几乎在同时,敌碉堡的火力一齐射向小船。杨得志立即向炮兵连下达了射击命令。 早已完成射击准备的赵章成营长率先向敌碉堡打响了第一炮,只听“砰”的一声,一发炮弹疾速飞向天空,然后笔直地落下,不偏不倚地击中了敌人的一个碉堡,这个碉堡立即成为哑巴。 紧接着,他发射了第二发,炮弹又在敌另一碉堡中开了花,只见碉堡中的敌人纷纷向外逃跑。此时,17名勇士的小船乘机驶向对岸。 勇士们乘坐的小船离北岸越来越近了。突然,隐蔽在小村落里的敌援军蜂拥而出,直扑渡口,企图将17名渡河勇士消灭在岸边。 在这危急时刻,红军炮兵连及时地转移了火力,四门迫击炮连续打了两个齐射,所有的炮弹全部落入敌群,打得敌人四处逃窜。 渡河勇士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登上大渡河北岸,占领了渡口工事,与敌人展开了近距离搏斗。 随后,后续分队乘第二条船渡过大渡河,投入了与顽敌的搏斗之中。为了更好地支援渡河分队的作战,赵章成营长带上一门迫击炮也渡过了大渡河。 敌众我寡,敌人的气势很凶猛,给勇士们造成很大威胁。此时,赵章成手中只剩下三发炮弹了,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三发炮弹如果打不到敌人的要害,让敌人反扑过来,渡口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于是,他拿出多年练就的“绝活”,取下迫击炮的底盘和炮架,将身管向地上一杵,手把身管,目测距离,凭着经验调整好火炮的方向和高低角度,一连发射出手中的三发炮弹。 赵章成不愧是“神炮手”,三发炮弹全部击中敌人的要害,从而有效地扼制了敌人的反扑,巩固了渡口,保障了大部队的安全渡河。 可以说,在红军勇士强渡天堑大渡河的战斗中,除了17勇士之外,“神炮手”赵章成和他的迫击炮营也功不可没,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