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因为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功能,所以又被称为藏(cang)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暖寿识。暖,就是身体之所以有体温,是因为有第八识,人临终时八识离开时,身体就凉了。寿,就是根身由于业报而有一定的寿命,而根身、业报因八识才有。 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里讲到:“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六祖的这句话是说:自性含藏万法,就是藏识,即阿赖耶识。如生起思量,就是前七转识,生出六识、六根、六尘这十八界,也就是说我们的见闻觉知、宇宙万法,这都是自性起的功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上说:“如来藏与生灭合成阿梨(赖)耶识” 所以阿赖耶识是生灭与不生灭的合和。生灭的部分,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和变现的果报在不断生灭;不生灭的部分是它的体性,就是觉性,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觉性,就是如来藏(zang),即是法身、自性清净心,在这很多经典里都有描述。 比如《大般涅槃经》中,佛言:“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世尊,如来藏者,是 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佛说不增不减经》: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楞严经》:“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正是由于分别执着,七识这个我爱执掌控着第八识,才有了阿赖耶识。若放下执着,就是大圆镜智、如来藏。这个大圆镜智、如来藏本来清净无染,由于无明妄动、分别执着,才有了阿赖耶识。所以《宗镜录》上说:众生迷故。成阿赖耶。如来悟故。成如来藏。 阿赖耶识与如来藏非一非异。非一,是说阿赖耶识是生灭与不生灭的合和,如来藏为清净;非异,其体性是一。如《密严经》所说:如来清净藏 亦名无垢智 常住无终始 离四句言说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譬如巧金师 以净好真金 造作指严具 欲以庄严指 其相异众物 说名为指环 现法乐圣人 证自觉智境 功德转增胜 自共无能说 现法诸定者 了达境唯心 得于第七地 悉皆而转灭 经义如下:“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如来藏,也称做是无垢智,不生不灭而常住,离言说概念等。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佛说如来藏,没有智慧的人以为是阿赖耶识。这句话是说非一。 “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实际上)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如同色即是空一样)。所以如来清净的如来藏,就是世间凡夫的阿赖耶识。这句话是说非异。“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譬如巧金师 以净好真金 造作指严具 欲以庄严指 其相异众物 说名为指环 如同金子和金子做的指环,非一非异。 “现法乐圣人,证自觉智境,功德转增盛,自共无能说”:现法乐圣人,应该是指脱离世间欲望、享受法乐的初地以上圣人。自觉智,即一切种智、大圆镜智。这句话是说,初地以上圣人,证悟了本性,化烦恼为菩提而功德增盛,这种证悟的境界只能是冷暖自知,而无法言说,因为它是离四句、绝百非的。 “现法诸定者,了达境唯心”,这句话应当是说三地以上的圣人,因为《愣伽经》中曾说到:“谓三四五地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 “得于第七地,悉皆而转灭”,就是说七地菩萨破了俱生我执,才舍了藏识即阿赖耶的名,但其体不变。所以《八识规矩颂》上说: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后即成佛果,才转为大圆镜智。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反驳说:《愣伽经》里佛明明说“如来藏名藏识”。确实,在《愣伽经》里,佛陀多次说过这句话。但他忽略了前面那句,这句话完整的是“所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在这里,佛陀首先提出八识,然后说如来藏名藏识,所以这里读做如来藏(cang)。 那么,如来藏(zang)和如来藏(cang)有什么区别呢?经中说:“不增不减名藏(zang)”,所以如来藏(zang),就是自性清净心,如来功德宝藏。如来藏(cang),就是如来的智慧功德被无明覆盖而隐藏了。 元音上师在《楞严要解》里说:“如来藏因为有了无明,就变成阿赖耶识,就变成第八识。”憨山大师《观楞伽经记》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迷一心而为八识。…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即性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一切诸佛皆证此心。” |
|
来自: 丙丁jxpbagncfh >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