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冬梅绘画作品鉴赏

 泊木沐 2020-05-05

今天的人物画不缺人物画画家,而是稀缺优秀的人物画画家。眼前的放下注定是为了更好的拿起。杨冬梅说,“‘全国美展’才是我心中的目标,毕竟那是共和国举办最早、规模最大、参与最广的美术盛典,‘全国美展’的权威性和综合性,成就了多少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都是你无法忽视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也必然会产生凝聚时代精神气质的美术精品。从深度思考中走出来的杨冬梅,现在的状态更见生气勃勃,她在主动摒弃市场化、娱乐化、庸俗化等创作倾向的影响,她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作属于新时代的美术精品。

杨 冬 梅 简 介

杨 冬 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会员,济宁市女书画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济宁市任城区文化馆副馆长,国家二级美术师,首届济宁市文化之星。曾获济宁市政府文艺奖,作品在全国美术展览中多次入选并被收藏。

2008年10月,国画《挚友》在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文化系统廉政文化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评奖中荣获美术类二等奖;

2010年4月,国画《灿烂》在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山东省社会文化“星光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中获优秀奖;

2017年9月, 国画《台前戏后》入选首届“白山黑水 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9月, 国画《敦煌古韵》入选第三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7年11月, 国画《赶集》入选“乡风墨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收藏);

2018年5月,国画《痕》入选“水墨柔情海丝梦”首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9月,国画《丝路物语》入选“同源——首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10月, 国画《梵境生香》入选2018“翰墨神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收藏);

2018年10月, 国画《丝路流韵》入选“金城流韵——21世纪新丝绸之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11月, 国画《季风》入选“翰墨青州·2018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12月, 国画《花语灼灼》入选2018厦门全国工笔画双年展;

2018年12月,国画《境·灵》入选神圣长白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画有精神传梅香

杨冬梅的拿起与放下

王立强/文

女画家杨冬梅的2019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这一年她成为中国美协会员,也让她对自己的艺术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

▲《敦煌古韵》尺寸:210x200cm

杨冬梅毕业于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县一级的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现任济宁市任城区文化馆副馆长,二级美术师。面对别人的羡慕,杨冬梅却说:“我的生活和工作一直就这么平平淡淡,谈不上好,说不出差,顶多也就是个还算称职的美术工作者。可我实在不敢对人说自己是画家。”画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杨冬梅的清醒,在于她有自知之明。毕业以后,她一直奔忙于家庭和单位之间,唯独没有了自己画画的时间,画自然少之又少,基本上也就是根据工作需要参加一些市级展览和省一级的专项展览,根本没参加过专业大展,至于画风、代表作就更不去想了。直到2013年她把儿子送进大学校门,才真正拿起了自己的画笔。然而,迷茫、困惑也接踵而至,画什么?从何处入手?路在何方?此时的杨冬梅陷入到一种超常的焦虑。她说:“那个时候,我没有方向,没有方法,简直迷茫困惑到了极限。庆幸的是没有崩溃,最终还是挺了过来。”杨冬梅是一个睿智的女子,她选择了走出去,她要走出自我,她要去向名家学习,她更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梵境生香》尺寸:190x190cm

2014年夏天,杨冬梅来到北京,报名参加了北京现代工笔画院的暑期班。这是她第一次外出学习,一个半月的专业学习,时间虽短,但颇为受益。苏百均、李魁正、王天胜、王冠军等诸位先生的讲授、辅导,令杨冬梅大开眼界。这一次的外出学习,给杨冬梅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帮助她找到了方向,自此,她选择人物画,从工笔开始发力,连续三年,她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向上攀登。2017年6月,她带着自己的新目标和三年勤学苦练中积攒的问题,再一次来到北京。在张津诚先生主讲的国展创作班里,历时一年多时间,边学习边创作,她没黑没白,废寝忘食,马不停蹄,连续冲刺,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出16件参展作品。2017年下半年,她创作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台前戏后》《赶集》等3件作品,一鼓作气,入选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三个展览。2018年更为猛进,她有7件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2个年度10件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骄人的成绩,助力杨冬梅快步实现入会梦想,她成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阳光赛场》尺寸:200x230cm

喜悦之下,杨冬梅的内心再度变得极不平静起来,她需要国展这个平台证明自己,她也需要中国美协会员这个头衔,当得到这一切之后,就能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画家吗?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人生有舍有得,能够拿起的东西,还要能够放得下。回头再看走过的道路,杨冬梅认为自己登上的不过是一个台阶。这一时期,杨冬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创作走向,其人物画呈现着三个趋向:一是表现当代人,特别是同龄人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如《阳春赛场》《拉不楞寺的节日》《赶集》,描绘的均为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代人生活。这类题材在杨冬梅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人物有别于正面朝向观众、正襟危坐的正统模式,绘画的视角和切入点明显转变,人物多作半身像,且动势多变,显然取法于西方肖像画的人物造型。二是借鉴民族绘画技法创作的作品,如《敦煌古韵》《丝路流韵》《丝路物语》,都表现出强烈的壁画情结和民族文化意趣。传统工笔绘画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一套成熟而系统的创作模式,即以细线勾勒轮廓,再施以“三矾九染”。受现代艺术思潮影响,杨冬梅的创作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她尝试通过不同技法和材料的运用,达到丰了富而多样化的画面视觉效果。三是具有时尚感的创新之作,如《痕》《花语灼灼》《灵境》等,处处闪烁着现代美的光芒,这与杨冬梅所追求的对现实的个人感受的表达和语言风格的个性表现有一定关系,也给了杨冬梅工笔人物创作以更多的启示和铺垫。笔者曾问及杨冬梅,有哪些艺术家对她的创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她回答说:“没有。”其实未必。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画家们能接触到的艺术面迅速扩大,各类的图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创作的过程,也许杨冬梅并没有刻意地想要去模仿某种即成的风格样式,但那种样式其实早已存储在她的脑海当中,并为她提供着可资借鉴的图像处理方式。

▲《花语灼灼》尺寸:200x230cm

学习的结束,其实是新历程的开端。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杨冬梅接触并探讨了人物画创作的理论及技法问题。重要的是,她明确了画家及其艺术所承担的使命,明确了作为人物画家所要关注的生活本质,以及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的紧密关系对艺术创作的至关重要性。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杨冬梅理清思路,明确自己的艺术追求、理想与目标。对杨冬梅来说,未来需要走下去的艺术之路还很长很长,继续走下去,必须学会放下,学会放空自己。为此,她决心拿出一段时间,与各种展览分开一段距离。

▲《季风》尺寸:195x210cm

2019年,又一个夏天来临之时,杨冬梅来到北京,开启了她的第三次深造学习。这是一次完全不同于前两次的再出发。她变得头脑清新,目标明确,整整一个暑期,她在中国国家画院唐秀玲工作室,挥汗攻克了图形、构图、色彩等技法方面的障碍,修复了自己的短板。更重要的是她打开了自己的艺术思维,认识到画外功夫的重要。中国自古就有山水、花鸟、人物之分,仅仅停留在人物画里面是不够的,她深知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走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她坦言,冲刺中国美协会员,尽管是一个拿起的追求,但也有自己功利的一面,现在该是选择放下的时候了。这次北京回来,她没有急着去画画,而是频繁地访友问师,她想更多地从画外汲取营养,寻找智慧,激发创作灵感。她说,她要挑战自我,要储备更多的艺术能量,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中。伴随着时代变迁,艺术总是一刻不停地在传承与革新中发展出新的面貌。工笔人物画,作为绵延久远的中国传统绘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也在沿袭和创新的交替中探索着其前进的方向。杨冬梅深知,当下的中国人物画需要新鲜的血液,新鲜的感觉。为此,她一直在想方设法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因为艺术最终还是要以作品说话。个性化的形式语言以及属于画家自己的个人风格,对于艺术非常重要,对于画家更为重要。

作 品 鉴 赏

▲《拉卜楞寺的节日》尺寸:230x200cm

▲《境.灵》尺寸:200x200cm

▲《圣域祥云》尺寸:200x230cm

▲《丝路物语》尺寸:190x190cm

▲《丝路流韵》尺寸:190x210cm

▲《赶集》尺寸:210x200cm

▲《台前戏后》尺寸:180x200cm

▲《痕》尺寸:100x200cm

▲《清韵》尺寸:70x156cm

▲《佛手拈花》尺寸:33x33cm

▲《心如莲花念如菩提》尺寸:46x16cm

▲《心若莲花万般禅》尺寸:46x17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