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宋仁宗曹皇后的家庭和事迹(下)

 诗婧画意 2020-05-05

曹玘和妻子冯氏有四个子女,长子曹傅、长女曹氏(曹皇后的姐姐)、次女曹皇后和次子曹佾。曹皇后有一个姐姐,早年嫁给了功臣的后代,就是名将高琼的孙子高遵甫。不过,高遵甫和曹氏结婚以后,似乎有两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英宗赵曙的皇后高滔滔和高士林。高遵甫一生只担任过北作坊副使(作为武官迁转的级别),他很早就病逝了,在《高继勋墓志》中,也仅仅提到他的官职。至于曹夫人的生活,没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料来证实,也可能她早年就过世了。由于姐姐和姐夫的原因,曹皇后就把年幼的高滔滔接到宫中抚养和教育,一直到她嫁给了赵曙为止。宋仁宗结婚以后,一直没有皇子出生,就抚养了堂兄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宗实为养子。据说,有一次,赵祯对曹皇后说:

吾夫妇老无子,旧养十三、滔滔,各已长立。朕为十三,后为滔滔主婚,使相娶嫁

这就是说,赵宗实和高滔滔从小就在宫廷中生活和接受教育。还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四岁),宋仁宗就想过让他们长大以后嫁娶,曹皇后也很赞同这个想法。赵宗实是作为仁宗的养子,后来才成为他唯一的继承人,但是他还不太愿意做未来的皇帝。在庆历年间,赵宗实和高涛涛已经到结婚年龄了,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后,这对新婚夫妇就生活在允让的府邸中,婚姻很幸福,英宗八个孩子都是高滔滔所生的。

  很多时候,宋仁宗需要曹皇后管理后宫生活和方方面面,不过她还是经营得相当不错。有一次,宋仁宗早朝回到宫中,脱下了幞头,只是喊头发痒。于是,梳头夫人(负责皇帝梳头的女官)来了,帮忙梳理头发。这时候,赵祯从衣服里面拿出一封奏疏。梳头夫人就问是什么内容,赵祯就说是台谏官员发来的。接着,梳头夫人就问,是什么内容,赵祯就说,关于裁减后宫嫔妃人数,他们认为,后宫女子太多了。有意思的是,这位梳头夫人听后,就责备宰相大臣“两府两制,家内各有歌舞,官职稍如意,往往增置不已。官家根底賸有一二人,则言阴盛须减去,只教渠辈取快活“,意思就是说,那些宰相和枢密使自己都有不少侍妾,他们还要管皇帝的私生活。结果,这位梳头夫人故意让赵祯把她也放出宫廷,认为皇帝不会这样做的。就这样,梳头夫人和一些后宫女子被送出宫廷了。这时候,曹皇后一直等着,她这才进入宫廷和赵祯一起用餐。仁宗吃完以后,还要喝茶。曹皇后就说,梳头夫人,不是官家所喜欢的人吗,为何第一个被送出宫去?。仁宗就回答说,这个人劝说我不要听从大臣的意见,怎么能让她侍候左右呢。曹皇后明白了,就秘密劝说一些嫔妃和侍女,不要管朝廷的事务,不要胡乱说话。

  这件事情也可能是当时人的真实记录,也反映出宋仁宗不喜欢后宫嫔妃干预朝廷事务的情感和态度。实际上,在宋仁宗在位的四十多年中,关于后宫嫔妃的穿着、费用、奢华的行为,一直是宰相和其他大臣议论的重心,尤其是富弼、欧阳修和司马光。很多人都感叹,后宫嫔妃的生活标准(如才人),比起中等人家要奢华的多,原本内藏库一直是由三司的官员管理,后来随着宫廷开销多起来了,内藏库就由宦官来管理,即使是三司的官员也不知道经费出入多少,进入多少。不过,曹皇后一直生活是比较简朴和节约的,不崇尚奢华,也不接受朝臣赠送的礼物。在庞大的后宫中,很多嫔妃会私自接受大臣赠送的礼物,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在每次的殿试期间,曹皇后还负责给应试的考生和考官赐予一些饮食和茶,这可以说是宋代的一个基本制度。在此期间,皇帝来主持殿试,似乎是笔试和面试,场面比较隆重。在日常的宫廷酒宴和礼仪中,曹皇后还要来主持和招待很多人,尤其在节庆时期,很多大臣的妻子和母亲都来朝见皇后。据说,在至和初年,仁宗病重,可能是患上了中风,一直昏迷不醒,说话语无伦次。经过了一段时间,赵祯的身体基本恢复正常了,吕夷简的妻子马氏,她是马亮的女儿,朝见郭皇后,知道皇帝很想吃寿州的白鱼。马夫人和吕夷简商量,赠送十盒鱼,但是她的丈夫却说,不需要这么多,送两盒就够了。

  曹皇后在协调宫廷内部矛盾的时候,还是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宋仁宗的长女福康公主嫁给了李玮,但是公主并不喜欢他,也许是两人自幼的生活和文化环境相差不小。后来,苗贤妃和俞妃商量除掉李玮,但是这种做法会影响皇帝的名声。不过,曹皇后知道了以后,就委婉劝说仁宗,还是善待李玮,毕竟他是仁宗母亲的侄子。后来,仁宗同意皇后的建议,没有再责怪李玮了。在嘉佑八年,有一天,宋仁宗夜晚突然感到心脏很难受,就把曹皇后叫来。曹皇后来了以后,赵祯指着自己的心,但是不管用什么办法,太医还是没有挽回皇帝的生命,他突然暴病身亡,时年55岁。据说,仁宗的疾病是由于使用针灸所导致的,因为那一天他的病情一直很平稳。此后,曹皇后把所有的宫门都锁住了,把皇子赵曙叫过来,就是让他做皇帝,她从橱柜里拿出一碗粥,大概仁宗还没有吃完。此后,曹氏在英宗和神宗期间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一直到元丰二年(1079年)她病逝,时年64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