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李南晖《慎思录》中的教育思想

 卧仙书斋 2020-05-05

李南晖倡导独立思考的学风并践行之,把每日每夜“慎思”的心得体会以随笔形式保存起来,于是成了语录体的著作《慎思录》。《慎思录》思想内涵深邃而丰富,在修德、治学、为政、教育、交友、养生、易理等方面都有精辟论述。李南晖清雍正十二年(1734)春,岁试夺冠,雍正十三年中举(乡试第七名),赴京会试,屡荐未中。此后看淡功名,无心科举,专意授徒治经。从1736年起,历主甘肃秦州、河南桐柏、陕西中部等书院,到乾隆三十年(1765)知四川嘉定府威远县时,任教二十八年,为他写作《慎思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由于《慎思录》绝大部分为李公教余之“思”,因此,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相当广泛而精当,可以说集李南晖教育思想之大成,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从五个方面进行粗浅分析和简单归纳整理,以期抛砖引玉。

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李南晖肯定了从师受教的重要性,认为“君子之学,莫不渊源有生。”一是尊师重道的师道源流。尊师重道由古代圣王尧舜禹开创,古往今来,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吕氏春秋·劝学》云:“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就是说,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师的。尊师即尊道。李南晖在《慎思录》上卷开篇即论述了师道之渊源:“黄帝师力牧;帝颛项师禄图;帝喾师赤松子;帝尧师务成子;帝舜师尹寿;禹师国先生;汤师伊尹;文王、武王师太公望;周公师虢叔;孔子祖述宪章,上律下袭,师天地圣人以为学;孟子师子思;周、程、张、朱、邵诸君子之学,莫不渊源有本。生于其后而不得所师,其学问德业何由成耶!”这段话举了古代许多帝王,包括孔子都有师的例子,无非是为了说明,无论帝王圣人,都有老师学习为政之道。揭示了上古德政合一、君师一体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道统传承的方式就是皆有师承授受。二是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尊师就是尊重先王之道,即古代圣王治国平天下之道。《白虎通疏证》卷八引宋均《礼纬注》:“师者,所以教人为君者也,长者所以教人为长者也。师长所以成己,故与君臣同也。”儒家向来强调道高于政,德尊于位,故国君须有师长教其作国君的道理;在家中,家长也得向师长学习做父亲的道理以教其子行正道。所以,为师为长就要教人成己,师长与弟子的关系与君臣关系其基本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后汉书·孔僖传》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圣明的王者君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德育第一的教育方针。他说:“做人难,读书次之,文章又次之,教学者苦用功,不可不知次第。”一是提出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处己以忠信为本,则必不至于误己;教人以忠信为学,则必不至于误人。后世大儒,皆得圣人之一体,故主静立极。孔子之“静而后能安”也,存诚主敬;孔子之“正心诚意”也,格物穷理;孔子之“致知格物”也,教学者从礼入;孔子之“不学礼无以立”,修身为本也。故圣经一篇中,便成就了多少儒先。学者于圣人之言,能得其一两言,作入德之门,未有无所成就者。二是明确办学之目的,不外乎立德和树人。宋名臣中,杜祁公衍,其心术操守,识度学养,皆有大过人者。其和平处,人正不可及也。范文正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欣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学者若无范公志度,则无以任天下之重。夫子于“乾之九三”言:“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只此数语,说尽一生为学为人的精密本领。我辈只认真的从这一条路做将去,一有进境,便自上达不难。若是忠信不足,便难寻觅那洙泗的门墙了也。

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李南晖认为学习要循序渐进、贵在积累,治学有如“行远道者”,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走下去才有成就。首先为学习方法的循序渐进。“修道之谓教。”“教”字左“孝”右“文”,“文”者“致知”之事也,“孝”“力行”之事也。可见舍“致知”“力行”,便无以为“教”。即可知“知”“行”不并进,便叫不得学。细看“教”字之体,左多右少,左重右轻,可见古先圣贤造字的意思,是教天下后世的人,用“知行合一”的功夫,且使“力行”的一边,较“致知”更多且重也。且使天下后世学文的人,先自家庭至近处尽道理也。夫子门人记《鲁论》一书,第一章言“学”,第二章即言“孝弟”。可想人在世上学甚么,合两章看来,便完得一个“教”字。天下后世,有教人之责者,当知这一字之义也。然也有昔贤之训诂,人尚莫之明经。若更无训诂之文,经学将何所赖乎!后人之务博,常逊古人之精专。如古人一官可以世守,后世则一岁或至于数迁,一人或历乎众职,其究功业或不传世。古人一艺可以成名,后世既欲擅此,又欲兼彼。其究著述或涉精浅,以故精力不分为难。其次为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六经之昭垂,一经各有一经之真面目。故《书》以道政事;《礼》以示律度;《诗》以治性情;《春秋》之作,尊王黜霸,使乱臣贼子惧;至于(易》,本生生之理,发阴阳之奥,所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者在是矣。理、气、象、数,四者不可缺一,此《易》之真面目也。解之者,于其真面目上得其精髓,然后合他经而通之,亦无不可。若开口便说劝善语,恐其精不出也。明时薛文公笃实,白沙先生最直截,阳明先生最聪颖,心斋先生最刚果。若合数子为一人,岂不大贤哉!第三为学习效果的循序渐进。草木之生,根必向下者,所以立命也;梢必向上者,所以达天也;枝从旁四出者,行之四达不悖也;先华而后到实者,由博反约,有文章有成功也。草木之生,不约而齐出,近知;不劝而自长,近勇;供人之用而不私,近仁;逢春而华,近显;当秋而实,近藏用;因时合宜,近知时。

独立思考的教育原则。李南晖践行并倡导独立思考的学风。一是独立思考才能获得一贯之道。曾子泛应曲当本领,全凭平日身体力行,随事精察中得来。盖身体力行,是“诚”字生根处;随事精察,是“明”字生根处。既“诚”且“明”,其于泛应未有不曲当者。知省吾身,明也;必省吾身,诚也。故曾子之学,“诚明”之学也。曾子“日省吾身”,实有得于圣经修身为本之旨,故独得“一贯”之传。颜子之“一贯”,得之“四勿”;曾子之“一贯”,得之“三省”。学者直从颜、曾得力处认真入去,则学道较近。“修身”是“省身”的作用,“省身”是“修身”的鞭策。孟子之“反身”,是“修省否身”的起头,子思子之“修省否身”,是“修省否身”的归宿。二是独立思考才能力行勤笃。谓“所学非所用”,非也。终日所讲读,何非圣贤精言?止知为文用,而不为心用,为身为家国天下用,所以难言。真正大聪明,不在目下数行,日记千言,岁读万卷也。谓其学术纯正,不惑于异教,力行勤笃,不尚乎浮文尔。三是独立思考才能躬行实践。或问“为学”,曰:不惰。或问“为政”,曰:不扰。帝王之学,所重在帝王之道耳。人知圣人之心有七窍,而不知人皆有之,不独圣人也。“先生只是引路人,学问全在自用心。”老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受益,自主领会和增长才学;学生的受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老师传道受业的基本原理,变知识为技能,变思想为行动。李南晖一生不但虚心受教,而且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不断实践领悟。“微时师从巩介亭十六载,介亭服膺河东薛暄,而南晖发扬修己复性之理,居敬穷理,克己养气,躬行自省。”四是独立思考才能融会贯通。七窍者,圣人心有之,故其窍日开,众人心不有之,故其窍日闭也。或问“人皆有“之说,曰:耳目鼻之窍皆得其二,口之窍得其一,合之为七。心在则其窍得开,心不在则其窍俱闭也。惟圣人者养之以正,故耳之手声,目之于色,鼻之于臭,口之于味,不使不正者得以进而乱我,是以清明在躬,而志气如神也。

经世致用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李南晖一生从教二十八载,对教育有深厚的情感,对教育的目的性有很清醒的认识。一是管理人才或者地方官员要靠教育来培养造就。他说:“当大任,非学术不足以济之。”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好好读书——“学而优则仕”。胡文定公曰:“李文靖澹然无欲,王沂公俨然不动。资禀既如此,又济之以学,故是八九分地位也。”观文定之说,学顾可少耶?资禀优异之人,大有干济者甚多。然处决国家大事或未必尽能得体。学不到家,又往往拘文牵义,或未能尽合机宜,使不学之人轻于其后。有以哉!李南晖在威远任职十四载,就是在践行这一思想,取得了非常好的政绩:有能名,善决狱,勤政务,究民瘼,筑城池,固河堤;修威远县志,创青峰书院,捐俸以给诸生膏火,常集诸生,谕以修身穷理,淡泊宁静之道,且裁选其《慎思录》警句,亲笔书丹,命匠镌石一百八十八块,砌于青峰书院慎思堂壁,以便诸生朝夕省阅。辞世后,威远县人为其建李公祠和青峰祖师庙以为纪念,李公在任时所筑之河堤,民称“李公堤”;所建万年桥,民称“李公桥”。二是社会治理或者人民素质需要教育来感化升华。在李南晖的理想中,地方治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人都有素质,实现无为而治。所以,他创办书院,亲自教导诸生,为地方准备更多的人才。在西周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孔颖达说:“《周礼》立官多以师名,师者众所法,亦是长之意也。”“治民之谓君,教民之谓师。君既治之,师又教之,故言作之君,作之师。师谓君与民为师,非谓别置师也。”(《古文尚书》孔疏)。古代设官的主要责任是教化民众,是官也是师。《周礼·地官·大司徒》:“四曰联师儒。”郑玄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师儒是在民间进行道德和礼乐教化的儒者。因为师儒是以道教人,所以就有尊师重道,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才有尊师重教。《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就是说是否尊师重傅是一个国家兴衰的表征。《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把师提到了与天地、君父并列的地位,以师为为治之本。李南晖在威远县作的《青峰书院记》中写道:“今天下书院之在省会级郡州县邑者不下千百数,大都讲帖括文字以博科第,取世俗功名。不知古昔圣贤固无此学。夫治天下在人才,育养人才在痒序之教,修痒序之教在师儒得人。周廉溪先生云,师道立则善人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