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最早起源于唐朝,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简单的说,药食同源就是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食物来饮用,即为药食两用,比如葛根,山楂、乌梅、核桃、杏仁、花椒、砂仁、蜂蜜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被大众用作烹调食材的具有食疗功效的营养品。 从这次起,阿福每次都会为大家介绍一个药食同源的食材,同时也会送上相应的食疗方子,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食用。 今天要说的,是丁香 。 性味归经及功效丁香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 可温脾胃,降逆气,温肾助阳,除口臭。 丁香最让世人传颂的功效,是清新口气,也就是除口臭。 温脾胃,降逆气和除口臭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 丹溪曰∶脾有郁火、溢入肺中、浊气上行、发为口气、治以丁香、是扬汤止沸耳、唯香薷最捷。 口气重、口臭是脾胃功能失调,虚火上升口腔炎症胃火过旺消化不良长期便秘引起。 口为脾胃之门户,脾气通于口,正常情况下胃气下行脾气上升,如果人体气机逆乱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就容易出现口气重口臭的情况。 简单来说,口臭是脾胃之气紊乱的外在表现。 丁香就是祛除口臭的天然口香糖。 丁香治疗口臭的原理在于其调理肝气、健运脾胃,同时用辛温的特性驱散体内的寒湿之气,脾脏喜燥恶湿,丁香祛湿,有助于脾胃的气机恢复正常,这也就是丁香除口臭的原理了。 古人早就发现了丁香的奇妙之处。 口含草药丁香可以避口气、增芳香,成为朝臣和士大夫们的日常之事,文人雅士以丁香赠友,也成为常见礼节,这一点在诸多诗词中均有记载。 “郎官咀以奏事,其大者谓之丁香母”。丁香母就是鸡舌香,汉朝大臣向皇帝起奏时,必须口含鸡舌香除口臭。 汉应劭《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 唐刘禹锡《郎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而继和》:提到“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 丁香的食疗方丁香茶 丁香茶,适合所有人饮用,尤其对于胃胀痛或者脾虚不明显的,或者说脾胃虚弱恢复期的人,可以减少中药的量,改服用丁香茶养胃。 丁香茶虽不是治病的能手,却是调理脾胃的最佳帮手,每日取3~5g茶叶反复冲泡饮用即可。 丁香肉桂鸭汤 材料: 水鸭 500克, 丁香 5克, 肉桂 5克, 草豆蔻 5克, 陈皮 3克, 砂仁 3克,姜葱适量 做法: 1.将鸭肉剁成块,焯水后洗净。 2.锅内放入鸭块,加适量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葱段、姜片、酱油,改小火,煮20分钟。 3.再放入丁香、肉桂、草豆蔻,续煮1小时,至肉烂,加糖、盐调味即可。随餐食用,吃肉喝汤。 适用人群: 适合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腹胀、呃逆、嗳气、反胃、呕吐、腹泻者。鸭肉是滋阴养血的凉补佳品,最宜夏季补益食用。 橘皮丁香饮 材料:丁香3克,干陈橘皮5克,用鲜橘橙皮可以多一些。 做法:锅内适量的水,水不用多,放进丁香、橘皮,煎煮30分钟后滤出饮用。 丁香最大的特点就是,温中降胃气作用明显,“土爱暖而喜芳香”,橘皮、丁香的香气都是醒脾开胃的,橘皮丁香饮可除口臭降胃逆。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胃热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丁香;另外,热性病及阴虚内热者也应忌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