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动物送葬,首先要像动物一样思考

 零壹贰012 2020-05-05

在马伯庸的小说《草原动物园》里,有一个缄默不语,却拥有理解动物神奇能力的孩子,垂死的动物经过他的抚爱,可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获得安宁,宛若一位替动物做临终祷告的牧师。现实中确实有一个为无数动物送行的沉默者,她的故事比想象更神奇。

沉默者所见的世界

葛兰汀(Temple Grandin)是一名动物学家,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她的专长是设计、评估宰杀家畜的装置,从事这一行业达三十年,北美一半的屠宰场都在使用她的设计。葛兰汀说,我们不能避免吃肉,所以我们至少要让它们快速、平静地赴死

葛兰汀是自闭症患者。她拥有正常的智力,但思维方式与一般人非常不同。她的形象思维非常强。在她的脑子里,一切都是以形象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语言。当她需要说话的时候,她必须把形象转化成已经存储在脑子里的话语的声音,像剪辑录音一样。

葛兰汀。图片:Counse / Flickr

普通人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可以从众多的细节中归纳出整体,但自闭症患者只能使用形象思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一堆细节。这使他们很容易被细节所淹没,专注于一些别人看来,根本是无关紧要的东西。葛兰汀认识一个自闭症患者,他总是在注意建筑上的螺丝钉,他会把每个螺丝钉触摸一遍。 

正因为这种具体的思维方式,自闭症患者拥有惊人的细节观察力。我们感知到的世界纷繁复杂,但我们的“概括式”思维,会让我们忽略这个复杂系统的很多细节,对许多东西视而不见。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西蒙斯(Daniel Simons)做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看一段传球的影片,让他们数出一共传了多少次球,影片中途乱入了一个穿着大猩猩服装,还在捶胸口的人。有一半的受试者专注于数传球,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显眼的“大猩猩”。

没有人会注意到画面中的“大猩猩”。图片:Daniel Simons

但是自闭症患者就不是这样。他们能看到一切细节,正所谓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有些自闭症患者是极好的画家,不用学就懂得透视画法。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东西,而是一大堆纷繁的细节,景深、阴影什么的,在他们的眼睛里统统无所遁形。

自闭症画家Stephen Wiltshire的画充斥着惊人的细节。图片:Wikimedia Commons / Gobierno CDMX

超级细分者

那么,这些又跟葛兰汀设计屠宰场有何关系呢?

因为动物的思维方式有点像自闭症患者。动物的抽象思维很弱,所以它们不擅长归纳总结。它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一大堆细节。葛兰汀说动物是“超级具体化”的,是“超级细分派”。《列子》里有一个故事:杨朱的弟弟养了一条狗,有一天他穿着白衣服出去,换了黑衣服回来,狗就不认识他了。当然,狗一般是能凭借其他感官认得主人的,但是这个故事说明了“超级细分派”的思维方式,它无法将“穿了白衣服的人”和“穿了黑衣服的人”归为同一个人,它的世界被劈成一丝丝,没有大类的概念。

这使得动物经常注意一些人类根本“看不到”的细节。虽然普通人和动物都睁着眼睛,但我们的大脑已经把“无关信息”当成垃圾过滤出去。葛兰汀曾经为一个养牛场解决过一桩问题:他们养的牛不肯去打针。牛并不怕打针,但是它们就是不肯走过通往打针位置的通道。所有人都搞不懂这是怎么回事。葛兰汀来到养牛场,观察了十分钟,马上指出,通道里的光线太暗了。牛不喜欢突然从明亮的地方走到黑暗的地方,所以它们才不敢走过去。虽然所有人都能看得见光照的变化,但对普通人来说,这个光照并无任何思考价值,所以他们自动把这一点屏蔽了。而葛兰汀作为自闭症患者,她的具体思维让她能把一切细节尽收眼底

动物对于世界的理解与我们不同。图片:Pixabay

在这方面动物的思维有点像小孩子。我听说《变形金刚》上映的时候,有人抱了两三岁的小孩去看电影。结果自然是小孩被吓得大哭,无论大人怎么哄“宝宝你看,大机器人多好玩呀”都不管用。快速移动的巨大物件,鲜明的对比,巨大低沉的声音,都是很容易让人受到惊吓的东西。但是大人已经具备了概括思维能力,他们把这些感官刺激概括成二次元荧幕上变形金刚的形象,从而过滤掉了恐惧。而小孩还把这些视为大难临头,其实这是很合理的,突然的巨大感官刺激往往意味着突如其来的危险。

用动物的眼睛看

动物惧怕许多突如其来的东西,光照的变化,移动的物体,突然响起的声音等等。它们对恐怖的反应,远远超出了疼痛。这方面牛和人是相反的,我们害怕疼痛,但比较不在乎恐惧。食草兽对疼痛的忍耐力惊人,这样它们在被捕食者攻击的时候,才能保持足够的机动性。我认识一个在内蒙牧区生活的朋友,他讲过这样的故事:一头牛误吞了铁丝,铁丝扎穿了胃囊,从体外刺出来,但这头牛仍然平静地站着,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但牛受惊的时候横冲直撞,非常可怕,葛兰汀曾见过极度惊恐的牛,腿被误夹在装卸台和卡车之间,它甚至挣扎到生生把小腿扯断。

牛对于疼痛的忍耐力很强,但恐惧往往会使它失控。图片:pexels

所以要设计成功的屠宰场,让动物平静、从容地赴死,首先就要驱逐动物心头的恐惧。而要知道动物害怕什么东西,就要用动物的方式去观察世界。这时,葛兰汀对于细节的观察能力就派上用场了。她曾经走过养牛场的牛去打针的过道,还有一次她手脚并用爬过屠宰场里猪走的通道,借此发现许多一般人无法注意到,却可能让动物惊惧的细节。比如一张飘荡的塑料纸、机器的轰鸣声、水上的倒影(传说亚历山大大帝的宝马贝瑟法鲁斯害怕自己的影子)。

综合各方面经验,葛兰汀设计了一套评估屠宰场的标准

1、牲畜被一次性击昏和杀死的比率不得小于95%

2、牲畜被击昏的比率达到100%

3、牲畜惨叫的比率不得大于3%。

4、牲畜摔倒的比率不得大于1%。

5、使用电棍的比率不得大于2%。

牛通过过道进入屠宰场。图片来源:Mercy For Animals

这个标准非常简要,但是很有效。一般人都会觉得,标准规定得越复杂,越密不透风才越好。但是使用归纳思维的普通人,对于过多的细节会出现“选择性失明”。葛兰汀听说过,农业部的官员在审核一个屠宰场的时候,看到一个工人在殴打猪,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了。但细节发挥了一叶障目的作用,生猪本来要电击昏之后才挂起来放血的,那个屠宰场居然把猪活生生地挂起来就去放血。他们完全看不见在屠宰流水线上痛苦挣扎的猪。

葛兰汀的规定标准看似简陋,实际上却久经推敲。所有操作和器械可能出现的问题,最终都会指向这五条,这样普通人就能轻易地发现问题,不会陷入细节中无所适从

使之迅速地死去,是对于我们食物的最后尊重。图片:Pixabay

葛兰汀曾经花费二十四天,观察一个大型肉类加工厂的全貌,把一百多人的活动,一步步的工作状况全记到脑子里。终于,有一天,一整个纷繁复杂的大工厂,全都活在了她的脑子里,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一切活动都通向最终的目的:生产死亡。而她就是确保这些动物能够平安走过最后一程的人。她甚至不会祷告,因为动物无需祷告,能使它们平静下来的,只有平静本身

本文转载自濑尿虾的松鼠窝,作者是@红色皇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