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我们约6000万光年的旋涡星系NGC 1232。ESO 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是宇宙中星系的两个主要类型。一些科学家认为,椭圆星系中存在技术文明的可能性要比旋涡星系高出1万倍以上。理由是椭圆星系的恒星数量要比旋涡星系多,且超新星爆发的概率要低。 但是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的一篇论文认为,这一判断很可能是错的,因为它违反了一条被称为“平凡原理”的统计学规律。 “平凡原理”又被称为“哥白尼原理”,其内容是:在缺乏反证的情况下,在对象或对象的部分特点在被判定为不典型之前,首先应该考虑其典型性。 “平凡原理”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帮助科学家成功地对物理学现象进行预测。牛顿曾经通过假设太阳是一颗“典型”恒星,通过比较相对亮度,从而计算出了天狼星和地球的近似距离。 论文作者Daniel Whitmire指出,如果椭圆星系更有可能存在技术文明,那么为什么我们却生活在一个旋涡星系(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中? 根据“平凡原理”,地球作为宇宙中一颗存在技术文明的行星,应当是“典型”的,而非“非典型”的。以此类推,地球和太阳系所在的旋涡星系,对于拥有技术文明而言的星系来说,也应当是典型的。因此认为大部分宜居行星存在于椭圆星系中的假设违反了“平凡原理”。 Whitmire表示,认为大型椭圆星系不适合孕育生命的理由是,当这些星系年轻且较小时,大多沐浴在致命的辐射环境中。那时候的它们可能经历过多个类星体阶段,并且在星暴期出现过大量的超新星。 椭圆星系的演化经历和银河系这样的旋涡星系全然不同。这些星系的早期环境极为恶劣,宜居行星在高辐射环境中很难幸存,新恒星和新行星的形成率也会随着星系的演化而逐渐下降,直至跌落为零。 因此假如在拥有最多恒星和行星的大型椭圆星系中,不太可能存在拥有技术文明的宜居行星,那么根据“平凡原理”,像银河系这样的旋涡星系,自然就是文明在宇宙中的主要“栖息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