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 州 的 年 味

 老鄧子 2020-05-05

点击这里 即刻聆听

本期主播:郑永红

徽州掌故主播

文:洪振秋

【朗诵简介】

郑永红,国家礼仪主持人,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河南许昌学院朗诵专题国培、省培专家,市朗诵协会成员,县市魅力童声,演讲讲故事,经典诵读等活动评委。希望用童心拥抱生活的美好,用声音灵动精彩的人生!

窗外雪花飘飘,厨房腊八粥弥漫着山花野果的芬芳,这便是徽州民间年前的腊八节了,过了腊八便是年了,徽州的大街小巷开始逐渐出现这种美妙的盛况,新年到,好热闹;穿新衣,放鞭炮;除夕夜,家人聚;吃年饭,过大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皖南山区仍是农耕社会的尾声,虽然那时人很艰苦,物质也极其贫乏,但农耕过程却给徽州许多节日带来无限的快乐。年前的一系列活动,如杀猪饭、冻米糖、切豆腐、蒸米馃等等,字字都浸透食欲和幸福,我家乡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蒸一些米馃以备过年食用,优质的籼米磨成粉,用各种图案的馃印制成形态各异的米馃。家乡人对馃印很讲究,是专请木匠师傅用优质的木料雕刻而成的,馃印的图案有福、禄、寿、喜等,字镶嵌于动物或寿桃之中,雕工精细,动物栩栩如生。望着一排排刚出锅的,依然冒着热气的寿星馃、福字馃、喜字馃,是那么的惹人喜爱,我们的心里甭提有多美啊。



大年初一,左邻右舍拱拱手,初二亲戚门上走,这也是徽州民间风俗之一,正月走亲戚,也称之为摸亲眷,其实就是新春上门拜年。

徽州有谚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重血缘宗族关系的徽州人深知这些,故在正月空闲之时,这种热闹非凡的窜门走亲戚便达到了热潮,即亲眷,正月多溜转,感情才不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用浩浩荡荡、或川流不息来形容那年代走亲戚摸亲眷的势头也一点不为过,而且是一种古老的常态。


我家祖辈的亲戚很多,母亲有九个兄妹,还有十几个堂的表的兄妹;父亲有兄弟四个,堂表兄弟姐妹十几个,于是我们走亲戚拜年都得赶场。兄弟几个提着几盒很平常的礼品,奔走于家乡周围的山山水水之中,有的村庄还得住上几日,才算是吃完了所有该吃的美味饭局。在我眼里,那个时候拜年走亲戚,在亲戚家嗑瓜子、咬花生、吃年饭,是我最喜爱的日子了,所以家乡有句谚语:“馋鬼盼过年”,就是指这种情趣。


那年月,在家乡走亲戚确实很有趣味,歙南的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古民居,这些都是村民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古楼房。那时候,几乎没有哪家会大拆大建,即使楼房很破旧了,也只会按照原来的模式进行维修。远处向村庄望去,各楼房虽然参差不齐,却俨然有序,明清的风貌足矣。无论大村庄、还是小村庄,都似乎有一条青石板街横穿东西,过年时,街两边有一扇门都贴满鲜红的春联,内容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或是“爆竹声声辞旧岁,雪花飘飘迎新年”等等。



你随意走进一家很平常的古楼,几乎每户的前院门一直到后院小门都贴满鲜红的春联,徽州的乡间是很有文化品味的,别小看这些破楼房,说不定是前清进士、或民国权贵的祖居呢,户主虽然都很穷,挂不起红灯笼之类的奢侈品,只有靠这几张红纸来营造新年的氛围。年前几天,家乡人是这样干活的,二十三送灶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即使房子很破旧,依然明亮整洁,年味的氛围很朴素却很浓厚。

乡间的春节,炊烟袅袅,月上晴空。乡村的夜晚依然静谧得令人陶醉,这里没有工业的污染,透亮的天空闪烁着数不清的星星,楼傍的菜园里都有数十棵或上百棵绿油油的青菜,一种叫苏州青的油墩菜静静地相拥于篱笆墙下,只要你长长吸一口乡间空气愈加沁人心脾,那时走亲戚不仅人朴素单纯,而且乡情融融也。

每家堂前的八仙桌上,此时都不空摆着,似乎都不“穷”,而是很“丰盛”,上面都摆放一个祖辈传下来的、造型很贵富气的大木匣子,家乡人称之为“果子盒”。有的人家确实很穷,也要摆放四个雪白的瓷盘,里面都盛有冻米糖、米粉糕,以及葵花籽或南瓜籽等等,条件稍好的人家还会添加几包颜色鲜红的麻酥糖(也称顶市酥),不仅诱人垂涎,而且增加年的喜气。此时,亲戚都变得很大方,做客时,她们极其热情,一股劲地叫你吃,她们都会说,猪是自己养的,菜是自己种的,鸡蛋也是自己生的……那种热情的气息真能感染所有客人,至今想来仍然是美妙的享受,幸福的时光。


几年前,我总是喜欢去几位名士家串门拜年,他们颇具民国遗风,尽管我们相差五十多岁,却是很融洽的忘年交,那种独特的书卷气息和几分神韵令我崇拜和敬爱。黄澍先生本是我读书年代的老师,又是著名的书画家,我的拙作《徽州墨林》、《民国书画名家百说》等书,都得到他的指导和支持。正月上门拜年是我一直坚持干的美事,一按门铃,保姆开门后,对着里面的书房喊一声:“黄老,你的学生来了……”。他就乐呵呵地出来接见我,拱手,问候……如坐春风,其乐融融也。临走前还会赠给我一幅红宣纸书写的对联,还说这是他几天前就写好的,以表对新春的祝贺。还有歙西名士的洪百里先生,我们是老本家,交情很好,故也很随意,我每次去他家拜年,他的儿媳妇直接把我带到他的画室,有一年初六,大概是九十五岁那年,我已进了画室,他依然站在画桌前沉思,雪白的长胡子在左右摇晃,一派仙风道骨,桌上有一幅已画完的红梅图,嘴里吐着纯正的西乡口音自言自语:“是探梅?寻梅?还是闻梅香呢?……”我随便接了一句:“现在都正月初六了,还是闻梅香吧”。他一听,缓过神来,便哈哈大笑,对,对,应叫闻香图,闻香识物性,闻香识人间啊……虽然,许多年过去了,他们也都驾鹤而去了,但他们的那情态至今留在我脑海中,无法逝去。他们都经历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也曾穿过长衫,捧过线装书,品尝尽人世间那书卷中散发出来的一缕缕暗香,优雅、俊秀又从容,我毕竟也读过他们送给我的精品书画,每年春节时我总会勾起些诸多的乡愁的湿润,我毕竟偏爱着黄老时雨轩、洪老芝兰室中的红梅清香……

虽然现在时代进步了,但生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许多儿时常见的古楼房也倒塌了,一些德高望重的乡贤也逐渐消失了,令我生出许多乡愁。现在的春节拜年更省时省力了,来来往往的人们,不再提着墨酥糖走亲戚、蹭饭局了。短信、微信、发红包拜年成了一种时尚。人们拿着手机一刻也不消停,分享的是祝福,转发过来的短信,都是喜气洋洋的节日网络祝福语,可怎么也没有当年拜年的快乐和幸福,真想重新拾起当年那一份份美丽,可这是多么艰难的事啊。  

临近过年,每当听到窗外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望着窗外腾空而起的烟花,绽放着五彩缤纷的色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想起家乡过年的味道。

儿时记忆中的年味,宛如江南早春的杏花雨,幽幽清香扑鼻而来。儿时的年味,就像远山上浮云端的积雪,纯净自然,让人心神向往。儿时的年味,如先贤书堆中散发出的一缕缕春风,令人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洪振秋

作者简介:洪振秋,黄山市歙县三阳人, 笔名梅溪、南乡月等,他擅长于散文、诗歌,常有作品发表于《花溪》、《美文》、《写作》、《安徽文学》、《散文百家》、《人民日报》等多家知名报刊或被选编入多种选本及教材;出版有《徽州古典园林》、《忆起徽州》、《人间四月天》、《杏花春雨江南》、《雪落无痕》、《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陌上花开》等多部文学著作,以及《徽州墨林》、《民国书画名家百说》、《徽州掌故》等书画徽学专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入围作家,黄山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