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亦是不断丰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便不是大富大贵,但吃饱穿暖已不是丝毫问题。看着如今社会进步、国富民强的盛世场面,谁又能想到在数十年前,仅在北京城一城中,就有无数百姓正在遭受压迫呢。 1951年,11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卫生工程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改革粪道制度的布告》,废除了原有的封建粪道占有制度。并将其刊载于三日后的《新民报》上。由此深入探讨,便可以了解到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原有的封建占有粪道制度下,百姓饱受压迫的生活状态。而于德顺此人,便是在这个时代中北京城里“赫赫有名”的“粪霸”。 那么,于德顺又“霸”到了何种地步呢? 我们可以从于德顺“霸”到的家产富裕程度来窥视一二。 一、“粪霸”于德顺的“高光”时期在过去,北京的一些专门从事粪便处理的人被叫做“粪夫”,这不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粪夫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住户那里收来粪便,然后经过晒干处理之后卖给农户。 在当时,北京的粪道制度实行的是封建占有制度。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某个粪夫,将一片住户区域划起来成为自己的私有地盘。这块地盘就只能自己收粪,其他粪夫不能侵占我的利益。有了这样地盘的粪夫,便是“粪道主”了。 一开始,“粪道主”的身份都是一些世代粪夫。后来利益纠葛之下,一些流氓地痞恶霸通过强买强卖等手段将“粪道”占据了。 于是,于德顺便是这样开启了自己的恶霸人生。 于德顺成为“粪道主”之后并不满足,他仗势欺人,强行吞并一些弱小的“粪道主”。在此之后,于德顺将最底层从事粪夫的百姓视为任人宰割的奴隶,进一步压榨百姓的利益。他将收来的粪便运往粪厂之后,再掺上炉灰等杂物,然后再卖给需要的农户,往往一斤干粪就要掺上多半斤杂物。 通过这样的操作手段,于德顺从百姓身上攫取了大量的钱财。据统计,于德顺最巅峰的时候,占据着北京城内的36条粪道,同时占据着1500多亩土地,除此之外还有100多套房产。可以说是北京城内实打实的头号“粪霸”。 拥有如此巨大“财富”的于德顺,还趁机和当时的卫生局局长搭上了线。此后,于德顺竟然还担任了粪便事物所的主任委员和北京粪业公会的会长,堂而皇之的成为了“上流名士”。而暗地里,于德顺则是依仗职务便利之处,进一步欺压百姓,搜刮钱财。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于德顺等一应“粪霸”被处理,真真正正的应了一句话: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不过,像于德顺这样的“粪霸”为何会诞生呢? 这其实就要从“粪霸”的来历以及当时粪道制度本身的漏洞来探讨了。 二、“粪霸”的来历元朝自定都大都(北京)之后的数百年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粪便处理问题一直没有妥善解决。便是在皇宫之内,也没有下水道系统用来排粪。因此,宫内的粪便还需要专人往外运。这一点,大家从影视剧中应该可以看到类似的片段。 皇宫之内尚且如此,那寻常百姓家庭亦是如此。再加上粪便在当时是一种上好的施肥材料,因此粪便的价值便体现了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其实“粪夫”这个职业就诞生了。只不过,一开始做粪夫的人都是散户,都是寻常百姓,只要把住户积存的粪便处理掉便可。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这个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粪夫之间也会产生利益纠葛,为了方便更好的服务住户,便划分了区域,哪个区域归谁都定好。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粪夫间的矛盾,也保障了他们的利益。而这,便是“粪道”的由来。 此后,占据粪道的粪夫慢慢成为了“粪道主”,粪道主慢慢的就成为了“粪霸”。而“粪霸”能够诞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当时“封建占有粪道制度”这片土壤。 既如此,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便不得不提封建占有粪道制度的本身漏洞了。 三、粪道制度的本身漏洞前文说过,“粪道主”的由来,其实是清朝粪夫们之间的一种约定,粪道占有制度其实就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由于这并不是一种官方的制度划分,粪道主之间或多或少会牵扯到利益纠纷。 如此一来,这种粪道制度的漏洞就彻底暴露了出来。因为粪道主是私人划分,不是官方指定的,所以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当粪道主。这很明显,只要能将原来的粪道主欺压打倒,就能将原来的粪道占据。 到了民国时期,当时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在这期间,地痞流氓剧增,兵痞土匪也随处可见。这样的人联合起来欺压百姓,占据粪道成为粪道主岂不是轻而易举。很明显,于德顺的“粪霸”之路,就是钻这种漏洞来的。 由此可见,于德顺能够成为“粪霸”,能够攫取巨大的利益,究其原因,还是有迹可循的。 结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尽管诞生了一批如同于德顺那样的“粪霸”,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但同时也诞生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平凡英雄,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闻名全国的“全国劳模”时传祥。 时传祥虽是普通的掏粪工人,但却有着崇高的精神信念。2019年,时传祥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他那“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精神,至今影响着天下人。 参考资料:1951年11月6日出版的《新民报》 |
|
来自: 袁承志dtau70na > 《民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