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称呼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熟悉的帝王之中,有的文治功绩非常突出,大家就称他们为X文帝,比如汉文帝、隋文帝、晋文帝(司马昭)等;有的武运昌隆,大家就称他们为X武帝,比如汉武帝、魏武帝(曹操)等。模具喷头
不过,越往后走,皇帝的称呼就乱起来了,有的称宗称祖,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有的甚至是以年代来称呼了,比如康熙帝、乾隆帝等等。这么复杂的称号,里面的门道真得好好的理清一下。
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妄下定论,给别人乱贴标签,丝毫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实际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过早的对一个人进行定性评价,往往评价得越快,耳光就扇得越狠。比如,学霸明星翟XX等等。 这方面古人很有智慧,等到人过世后,才由后人给他一个总体评价,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这就是谥号的由来。皇帝死了由继任者定一个谥号,大臣死了由皇帝定一个谥号。我们熟悉的汉X帝,魏X帝都是这样来的。谥号之中,有美谥、平谥、恶谥。
美谥很多种,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逸周书·谥法解》。美谥里面,经天纬地曰文,威彊敌德曰武,照临四方曰明。文、武、明这种谥号一听来就觉得很牛逼。历史上的X文帝、X武帝、X明帝也基本都是英明帝王。 平谥和恶谥很少见,中国人有祖先崇拜的思想,大家都恨不得把祖先夸上天,没有谁会把屎盆子往祖先头上扣。不过,如果是末代帝王,追封谥号的权力掌握在下一个王朝的手中,那可就糟透了。关系处理得不好的,一般给恶谥,周幽王(动祭乱常曰幽)、隋炀帝(去礼远众曰炀),这都是实打实的恶谥。关系处理得好的,说不定还能有个美谥,汉献帝(聪明睿智曰献)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不过,如果想凭谥号去反推皇帝的品性、功绩,那基本是无稽之谈。因为,谥号很快就被玩坏了。 第一个例外是秦始皇。他觉得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霸气地废除了谥号,称自己为始皇帝,后面一字排开,秦二世,秦三世,秦N世,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第二个例外是唐太宗。本来,李世民死后谥“文”,这样一来唐文帝跟汉文帝、隋文帝一样,都能名垂千古。不过,他的儿子想来想去觉得这并不足以形容李世民的英明神武,于是加谥“文武圣皇帝”。再后来,又有孝顺的后人给李世民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样一来,称呼李世民为唐文帝、唐武帝都不够全面了。还好,唐朝的皇帝都有庙号,于是唐宋以后,逐渐就用庙号来称呼皇帝了。 既然谥号不用来直接称呼皇帝,大家玩起谥号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反正越长越好,越长越显得祖上辉煌,越长越显得自己孝顺。 明太祖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这个谥号很有点神仙的味道,可以和“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PK比较一下。 清太祖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加点小节奏,你就能不由自主的唱一个RAP。 谥号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夸张,恨不得把所有的溢美之词都用上。取谥号的时候,大家又特别喜欢用“文”“武”两个字,于是,几乎所有皇帝的谥号里面都有“文”“武”两个字了。举个例子: 明成祖朱棣的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允炆的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的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包括这三位在内的明朝皇帝的谥号中,都有文、武两字,谁都能说自己是明文帝和明武帝,所以文帝、武帝根本就没法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