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刀上的情怀

 xyf4345 2020-05-05

幸福全凭奋斗,劳动创造未来。值此国际劳动节之际,云山溪水向全体劳模和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从云溪十佳新闻人物、政协常委、感动云溪人物、到岳阳市名中医、湖南省优秀针刀专家、云溪劳模……他倾注了汗水也收获了殊荣。近30年,他看的是病,救的是命,用的是药,给的是情。他就是岳阳市云溪区中医院院长陈红明。

针刀上的情怀

尹学德

云溪城里,沿京广铁路,有一条又长又窄的小街,名云溪街,因其太长,又分为上街和下街。云溪区中医院,就深藏在下街的一个角落里。我曾在云溪住过一年多,散步时经常路过这家医院,门脸看上去倒也古色古色,但规模很小,门庭冷落,当时也就没往心里去。

大约是应了山不转水转那句老话,这家不起眼的小医院,竟然帮我解决了大问题。

那天是周日,一个古道热肠的出租车司机,把我背进了全国著名针刀专家陈红明教授的诊室,因事先朋友帮我约了他,他已等在诊室。没有寒喧,直接望、闻、问、切,很纯粹的中医诊断,搞清了我的病情之后,就给我做了第一次针刀,断断续续折磨了我四年多的眩晕症很块就消失了。

果然名不虚传。好神奇的针刀!

难怪这个朋友把陈红明院长介绍给我时不无自豪地说:他的一把小小的针刀,撑起了云溪中医院一片天!朋友的自豪是有道理的。在云溪区所辖范围内,除了中石化的两家直属企业因其规模巨大有些名声外,其它还有什么名声在外的呢?他在给陈红明这位“云溪好人”写的颁奖辞中说:术巧心红,技高德明。你看的是病,救的是命,用的是药,给的是情。高职厚禄,你不为所动,因为你心中自有一片云山溪水!

陈红明并不是云溪本地人。他是永州人。1992年从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云溪中医院,一干就是28年。当初,他扛着两箱专业书藉,拎着一只装洗涮用品的提桶,只身来到云溪,借住在原岳化卫生处一个朋友家,天天步行到云溪下街的中医院上班。他是中医科班出身,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有心人,一个对祖国的中医药事业有追求有憧憬的人。他发现,到中医院来看骨科疼痛病的患者很多,因此从1994年开始,他就在用传统的针刀治疗这种病上动起了心思。他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在26年时间内,治愈了近30万疼痛病患者。云溪区的总人口不到18万,这说明,绝大部分是不远百里千里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

他的声名日隆,各种令人眼花瞭乱的名头接踵而至,列举如下:

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与骨关节病防治联盟常委、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免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优秀针刀专家、岳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岳阳市县级医院首席专家……

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处在中国医疗体制最底层的一个县级医院的医生,获取这些名头殊非易事,其中一个国家级,三个省级,而且都是含金量很高的技术专业职务,不脱几层皮,没有真功夫,显然是可望不可及的。

我的问题是:他在乎这些“身外之物”吗?

我无法确定。

准确的答案似乎只能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中去寻找。

不妨先展示一下他的外形。

小平头,个子不高但短小精干,最显著的特点是永远一张笑脸。一个中年汉子,而且是一个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痛苦不堪的病人,他却把笑容“长”在脸上,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他不能陪着病人一起呻吟,那只会加重患者的痛苦。他反其道而行之。他笑着。病人看见他满面笑容,疾病先就好了三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那十分狭窄的诊室永远都是人满为患,但他却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为患者问诊,把脉,开处方,做针刀,手到病除。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伟人的话,用在陈红明身上,恰如其份。

陈红明不仅仅是做好事,做善事,而且一干28年,这里藏着的何止是一个难字,又何止一个执着了得!

在我往院治疗期间,这家小医院的这个“大医生”深深地打动了我,吸引了我。

这家医院真的很小,小得到了与陈红明在全国针刀界的地位非常不匹配的程度。但他似乎毫不在意。小得干净,小得清爽,医生护士个个慈眉善目,能把病人的病治好,绝大部分患者来过之后都不后悔,这其实就是一种“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把它管理好,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但身为行政第一责任人的陈红明,似乎顺手捎带就把这事给办了。这大约就是老子所说的羚羊挂角吧。

不这样还真不行。他太忙了!除了每天坐班看门诊,亲自动手做针刀,应付各种名目繁多没完没了的检查,搞培训,带学员,著书立说,出版专著,外出参加学木会议,不断线的患者电话和微信……最有意思的是原岳化总厂的两个80多岁的老人,因为当初陈红明治好了他俩的疑难杂症,这下可好,陈红明仿佛成了他们的私人医生,他们不管是头痛还是脑热,身体一有问题就给他打电话,求医问药。陈红明都一如既,热情帮助。

在我住院治疗的十几天里,先后就有来自浙江,山东和江西的三拨医生来跟陈红明学习针刀技术。由于培训时间很短,他们几乎成了陈红明的跟班,寸步不离,只要给患者做针刀,他们就把他围得水泄不通。陈红明仍然一笑微笑,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穴位,教他们刀法和敲击针刀的力度和次数,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这又怎是一个“忙”字了得!

有一次,区里一位领导来找他看病。这位领导大约对陈红明的医术有所耳闻,但仍将信将疑。陈红明用对待普通患者同样的态度说:你这是小毛病,躺下,我给你揉揉,保证完好如初。折磨了这位领导好几天的只能一边侧身睡觉还睡不踏实的毛病,他十秒钟就给他治好了,既不用吃药,也不用打针。

在陈红明眼里,患者就是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是一种令人景仰的宝贵品格。

很多大城市的大医院许诺他足以令人心动的高官厚禄,他只是淡淡地一笑:我不是当官的料,钱嘛,够花就行了;再说,我现在这样就很好了。更有很多私企老板愿意出资几千万给他办专科医院,而且让他当大股东,投资方当小股东,他依然不为所动。

人生在世,总该有所图吧?要么图名,要么图利,但陈红明似乎什么也不图。这不禁使我疑窦丛生。

他说:其实我也有所图。

我问:图什么呢?

他:一个梦。

我:一个梦?什么梦?

他说想在自己行医30年纪念日,自费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一个发布会,与全国的同行分享我的中医药学成果。

我问,就这么简单吗?

他反问:这简单吗?

……

我一时语塞。

是的,这不简单,很不简单,非常不简单!

把自己苦心钻研几十年的心血结晶无偿拱手送人,这是何等的胸怀!甚至连发布会的场地租金都要自掏腰包。

为了达成他的梦想,他必须争分夺秒。

前不久,他研究发明的骨针刀申报获准注册商标,这也将成为他在人民大会堂的发布内容之一。

难怪他的微信号名为“晴雨两重天”,如果说患者身上的病痛是雨,他就要让你雨过天晴!

仍然是如此简单,但却又真的不简单。

这是一种情怀,一种复兴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情怀。

一种回归到“治病救人”这个医生天职的情怀。

一种伟大的情怀!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明青蒿素,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陈红明和他的团队用一把小小的针刀,解除了几十万人的病痛,从治病救人的角度看,二者在意义上没有大小和高下之分。

陈红明正值壮年。他太忙了,也太累了,我真耽心哪一天,他会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样的例证举不胜举!

陈红明的“能量”很大,但他的“庙”的实在太小了。同为云溪区的公立医院,云溪区人民医院已经变成了岳阳市四人民医院,云溪区中医院是否能走出云溪下街那个逼窄的角落,变成岳阳市第二中医院呢?果真如此,那将是云溪老百姓之福,也是岳阳乃至全国的疼痛病患者之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