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苏东坡传》随感
2020-05-05 | 阅:  转:  |  分享 
  
读书随感

重读《苏东坡传》,又浏览苏轼文集,掩卷沉思,感慨良多。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名气太大,掩盖了他的官声。现在以一个伟大形象耸立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文章大师、诗词圣手、书画杰才,等等。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苏轼首先是一位官员。作为一位官员,无论他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多大成就,那也是旁枝末叶。

他是否忧国忧民、心系百姓,不事事处处斤斤于个人仕途利益,做了多少利国利民的功业,这才是应当首先考量的。

而纵观苏轼一生,无论高居朝堂,还是主政地方,甚至是贬谪蛮荒,他放在首位的,就是心系百姓,为民造福。

许多人从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苏轼是逆历史车轮而动的保守派人物。其实,苏轼是从“青苗法”实施造成老百姓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恶果

据《宋史?苏轼列传》记载,他初到凤翔任职,便调查研究,改变了弊害多端的“衙前”制度,使水上运输的灾难减少一半。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刚刚调任徐州,便遇到黄河决口,徐州面临城毁人亡的危险。他以坝为家,亲率军民,身先士卒,筑坝抢险,最终保住了徐州,保护了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调任杭州,遇遭大旱,饥馑瘟疫并发。苏轼一面请求朝廷减免税收,一面开仓放卖粮,平抑米价,并施粥发药,派医治病,大大减轻了灾情危害。他还自捐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他看到西湖茭白根积,淤泥阻塞,航运受阻,饮水困难。经过实地调查,他筹集资金,招募人员,挖泥筑堤,疏通河道,清理水井,解决了水上交通和百姓饮水困难的问题。堤坝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风景如画。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他为民所做的实事、好事数不胜数。此处不再列举。

有许多人认为他仕途不顺是情商不够,不能明哲保身。殊不知,在他胸膛里燃烧的,是以民为天的熊熊烈焰。比起他的文学成就来,他的刚直不阿,心怀坦荡,胸怀百姓,勤政务实,锲而不舍,为民造福的悲悯情怀和实干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值得讴歌的。

谨赋诗一首,以表敬忱:

应悯桑麻遭板荡,天教苏子任疏狂。

青苗立法荼黎庶,丹陛陈君效范滂。

每地功求解民困,一生名岂著文章。

星归天宇魂犹系,千载高标酹咏觞。

献花(0)
+1
(本文系likebook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