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典型的草根逆袭,出身平凡却开创了大汉王朝。他的人生很励志,按理来说会成为无数后人的偶像,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喜欢的是失败者项羽,而不是成功者刘邦。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因为刘邦太狠了。为了保住性命、达成目的,他什么都可以牺牲,父亲、老婆、儿女,他全都可以不要,似乎亲情于他来说并不重要。 楚汉争霸初期,刘邦趁项羽平定齐国之乱,率领50多万诸侯联军攻下了楚国的都城彭城。胜利来得太快,刘邦和将领们得意忘形,在彭城饮酒为乐,放松了警惕。 项羽接到急报,率3万骑兵回援彭城。诸侯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又没有防备,立刻被杀得七零八落。 刘邦带着家眷和亲信赶紧撤退,混乱中刘太公和吕雉走散了,没有跟上大部队,刘邦也顾不上管,抱着正好在他身边的一双儿女跳上跑路的马车。 驾驶马车的是刘邦的发小夏侯婴,以前他担任的就是县里的车夫,驾车技术杠杠的,把马车赶得飞快。 没一会儿,车里飞出两个小孩,正是刘邦的儿子刘盈和女儿刘乐,夏侯婴以为是车太颠簸掉下来了,赶紧抱起来送回车厢;再一会儿,刘盈和刘乐又哭着掉到车下,夏侯婴只得拉住马再去捡。 反复几次,夏侯婴终于明白孩子们是被刘邦踢下来的,不禁质问他为何这么狠心? 刘邦也很不要脸,直接说追兵就在后面,儿女加重了马车的负担,想要逃命就得把他们扔掉。夏侯婴却不同意,宁愿自己下车抱一个背一个带着孩子们跑,也不愿意丢掉他们。 身为父亲的刘邦都不要这一双儿女了,为什么夏侯婴还舍命相救呢?估计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担心刘邦或吕雉事后算账。 夏侯婴虽然看似是个鲁莽汉子,实际上是个聪明人,不聪明的都无法在刘邦身边站稳脚跟。他知道,虽然孩子是刘邦主动丢出来的,但事后要是算起这笔账,自己绝对脱不了干系。 等到了安全地带,再次聚拢起残兵剩勇,大家问起孩子在哪儿,刘邦会怎么说?他能承认自己为了逃命不要儿女吗? 不能! 起义时,领导者的道德水准至关重要,刘邦要是有了这样的道德瑕疵,声望必定下降。 因此,这口锅只能由夏侯婴来背。 何况还有吕雉,她只有这两个孩子,他们要是没了,一个伤心愤怒、失去理智的母亲会做出什么事谁都不知道。她也许宰不了刘邦,但杀夏侯婴绰绰有余。 也许夏侯婴匆忙之中想不清楚这些后果,但他本能地知道,刘邦的儿女绝不能在自己身边出事,否则他没有好下场。 另一方面,夏侯婴对这两个孩子有感情。 夏侯婴和刘邦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他们相识于微末,一开始是平等相处,友情比较纯粹,没有太多的功利。 很长时间里,夏侯婴都把刘邦的孩子当做自家子侄,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只要不是铁石心肠的人,都会对孩子产生感情,怎能丢弃他们? 战乱中,这么小的孩子要是被舍下,肯定凶多吉少。楚军追来的可是骑兵,铁蹄之下,那种景象不用多说。楚军甚至不需要特别做什么,只要袖手旁观,两个孩子就没有活路。 夏侯婴心软,不忍心让他们遭受这样的命运,才会拼死相救。我认为这个原因占较大的比例,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刘邦那么冷血。 有人说刘邦的本意其实并不是丢掉孩子,而是迫使身体更重的夏侯婴离开马车。孩子要是掉下去了,夏侯婴定然会去救。 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算计,做父亲的在逃命路上把孩子踢下马车,事情本身就证明了这位父亲的冷酷。 万一夏侯婴没看到呢?万一看到了也不理会呢?所以不必给刘邦找什么理由,他就是想甩掉儿女自己逃命。 刘邦不只是对儿女狠,对父亲、老婆也狠。 楚汉争霸后期,刘邦占了上风,兵围楚军。项羽用刘太公和吕雉来威胁刘邦退兵,刘邦置之不理。项羽拿他没办法,吓唬他要烹刘太公,他说请便,咱俩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麻烦烹好给我一碗汤。 虽然项羽最终没做出这种破底线的事,但刘邦的态度已经表明了,就算刘太公真被烹杀,他也不会退兵。 总之,夏侯婴救刘盈和刘乐,一是因为担心事后被算账,二是因为对他们有感情。而他的善心也换回了丰厚的回报,刘盈、吕后都对他十分感激,给他高官厚禄,无比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