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百家归位,中国先秦思想的流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文化重心的下移和各国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秦汉 的统一而终结。在秦代重视法家,汉初重视黄老之后,便是长期的儒家独尊的时代。秦汉之后,虽然是儒家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百家并没 有消失,甚至算不上式微。只是在天下安定之后,各家学派各归其位罢了。1、儒家儒家在汉武帝表彰六经、推明孔氏之后,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国 家主体思想。儒家思想一方面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新建立的庞大帝国构建了一整套的秩序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天命观和任政主张,对君权和政 权形成制约,避免了法家给予君王无上的绝对权力的弊端,同时也避免了道家无为思想带来的地方坐大的危害。道家道家思想本来就不是积极入世的 态度,在天下初定的时候,道家对于休养生息是有利的,但是当社会繁荣起来,各种矛盾出现的时候,道家就力不从心了。当道家从治国之道演变为 修身之道是,才算归位。后世的道家在医学和炼丹方面都卓有成就。法家法家在秦代是社会主体思想,后来汉代治国是霸王之道杂之,里面还是包含 了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作为国家的主导思想虽然有弊端,但是后来对法制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兵家军事墨家工匠名家逻辑阴阳家天文地理农家农业 技术小说家文学纵横家演说家医家医生,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