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状元之路丨略论十种道德与疾病之联系

 烟云红雨hhj980 2020-05-06

略论十种道德与疾病之联系

道德与疾病之联系

一切道德,都与疾病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越重要的道德,与疾病的联系也就越密切。当然,我们也不能将道德与疾病的关系绝对化,有些对应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显,或者不是那么立竿见影。更不能反过来,仅凭某人得了某种病便断定其某种德行有亏。致病的原因多种多样,道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医生而言,不能对患者妄加揣测,即使有必要排查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传统儒家思想中五种最为重要的德性是“仁、义、礼、智、信”五常。王钧林先生认为:“‘五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迄今为止,我们所知最早将仁、义、礼、智、信组合为‘五常’的是董仲舒,他在其著名的贤良对策中说: ‘夫仁、谊( 义) 、礼、知( 智) 、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汉书·董仲舒传》)”【王钧林.论“五常”的现代价值[J].孔子研究,2011(6)。】“五常”也即五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五常与五行一一对应: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由此,结合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不难推知,五常德的缺失,各有所伤:不仁伤肝,不义伤肺,无礼伤心,无智伤肾,无信伤脾。

1

“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恻隐仁爱之心,是道德的起点。《论语·颜渊》有载:“攀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这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恰恰是仁爱的源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至后世儒家,则提倡仁人及物,如张载提倡“民胞物与”,将仁爱之情推广之于天地万物。从养生的角度,《内经》则提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素问·上古天真论》)这就明确提出,不仁之行,于肝有伤。

仁的起点,是孝悌。很多疾病,都是由于不孝敬父母而来。甚至有学者认为,一切疾病的根源,都可以归结为不孝。这个论断有点绝对化,但对于孝敬,再怎么强调都不为太过。世人对妻儿晚辈的爱往往太过,对于父母长辈所倾注的孝心却往往不及,有德者在二者之间可以达到平衡,符合中道。从天地之道而言,长辈是根,晚辈是果,唯有好好孝敬长辈,才能得到优良的晚辈。不孝父母,会带来种种病苦不顺,而且晚年也得不到儿女的孝敬,这种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

在对待动物的态度方面,我们认为,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为求生存,不得已而渔猎。如今,人类已不依赖于动物类的食物而生存,就应该逐步减少荤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老子》)——这不但是个人修养的目标,而且是整个人类努力的方向。甚至可以认为,素食程度,是文明程度的最为重要的标志。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

儒家的“义”包含多重含义和要求,其基本含义是正当合宜,包含“义务”、“道义”等方面的涵义。作为义务,是就职责、使命而言的。作为道义,是与功利相对而言的。“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包含廉洁、感恩、回报、慷慨等方面的要求。义利之辨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范畴,儒家的一贯主张是重义轻利,取舍分明。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为什么不义会伤肺呢?一般而言,正义、正直之人襟怀坦荡,慷慨大方,坐得端,行得正,如此,对情志的积极影响暂且不论,对于呼吸的顺畅就大有裨益。肺主呼吸,呼吸不顺畅则伤肺,自然之理。

有一患者,喘咳难耐。不沾烟酒,原因不明。为人贪鄙,锱珠必较,常为蝇头小利,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中医认为,气粗伤肺,加之贪鄙若此,襟怀狭窄,愈加损肺。肺在胸怀,最喜开阔。医生将道理与其言明,奈何本性难移,略无改变。继续寻医问药,辗转多途,日渐加重。所耗医药之费用,较之计较之所得,何止千百倍也哉!殊为可叹!

3

传统儒家的“礼”,既是典章制度的总称,又是道德法律的统称,就其作为“五常”之一的角度而言,“礼”主要指的是涉及言行举止乃至于仪表神情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合乎各类道德规范。《论语·颜渊》载:“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言,动,视,听,都要合礼。从五行属性而言,无礼伤心。常言道:“坐如钟,立如松”,礼也。如果姿势不正,东倒西歪,势必影响血液循环。心主血脉,是以受伤。此其一也。至于逾越礼数,品行不端,则更是心中有愧,心常忐忑,自然患病。

有一患者,患心绞痛、心律不齐,久治不愈。医生与之深入交流后,患者道出一项癖好:偷窥。常躲于暗处,窥人隐私。其癖甚深,乃至于在办公室内,亦喜偷看不雅网页。当此之时,常恐被人发觉,时被惊吓。一日,在办公室观看不雅内容时被上司当场发现,自觉羞愧,忐忑不已,而心绞痛也就当即犯了,从此加剧。此乃无礼伤心之明证也。非礼勿视,古有明训。若不戒除不良习惯,各种治法皆难奏功。后诚心改过,心病亦随治疗而逐渐痊愈。

4

“智”原本是一种非道德的美德,即聪明、有智慧。但作为五常之一的“智”,主要是指道德智慧或曰道德上的明智而言的。事实上,两种意义上的“智”,对身体健康而言都很重要。关于道德智慧和非道德智慧对人的健康长寿的重要性,孔子是充分肯定的。《韩诗外传》卷一载:“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

非道德智慧之“智”,包括一切人生智慧、养生智慧,若缺失,各有所伤,非唯伤肾。人生智慧,首推乐天安命、知足常乐,详见后文第四章“怡情”节之有关内容。若不能乐天安命,则常常悔恨丛生、忧惧绵绵,于是疾病蜂起,不为怪也。养生智慧,是指对于养生规律的认识。如从高处落下,于肾有伤。然而,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喜欢寻求刺激,如坐过山车等。有一成年患者,日间常常尿失禁,晚上亦常遗尿。察其所好,就是喜从高处滑下,凡此一类的游乐,一有机会就参与。久而伤肾,肾气不足,肾关不固,以至于此。医生嘱以戒此喜好,开以炒山药、党参、山萸肉三味药而治愈。

道德智慧,对人体亦有全面的、综合的影响。道德智慧的缺乏,一般会导致德心和德行的缺失,这对人体的伤害是根源性的。肾为先天之本,其余脏腑之源,是以,人体受损若久,必至于肾。若受损严重,则必及先天之元阴元阳。究其根源,亦可能在于道德丧失之后的深层恐惧,所谓“无知无畏”、“有恃无恐”,只能是浅层的、表面的、暂时的。所以,恐惧伤肾,亦由于德情相生。

5

“信”即诚信,言行相顾,信实无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雍也》)诚信是立身之本。现代社会,各种诱惑多了起来,不讲诚信往往可以带来许多眼前的利益,诚信的缺失成了常见的现象。于是,诚信的品格显得尤为珍贵。“信”还包括相信、信念、信任。尤其是患者,更是要相信医学。孙思邈曰:“所患人少年时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之,至老乃知道,便以晚矣,病难养也。”(《千金要方·房中补益》)

就对身体的影响而言,无信伤脾。有一患者,患贫血症,面色蜡黄,精神萎靡,兼有神经衰弱,久治不愈。第二次来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发现了一个细节,他前后说的话不一致。当医生指出这种不一致的时候,他又能够婉转解释,口若悬河。

于是,医生就知道了病根所在:无信伤脾。为什么?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经常撒谎之人,撒谎之前就要费一番心思,撒谎之后还要费更多的心思,以免被人看穿。而且,所有之谎言,都要记在心上,以免将来,前后矛盾。长此以往,心中全是自己编织的谎言,如同一张落网一般,紧紧地笼罩着。多思伤脾,焉能不病?更兼心中事多,将直接导致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降低,熬伤阴血,终及脏腑。反观真诚坦率之人,心中不必记事,轻松多了。

五常之外,还有许多德性。一般而言,拥有这些德性,亦有益身心健康,反之,这些德性的缺失对于身心健康也有不同的损伤。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德性都有着明确的五行属性,于是,也不是所有的德性与疾病的关系都能够用五行理论来说明。我们可以未必借助五行理论,仅以常理便可把握许多这一类的联系。试择取五常之外的五种重要德性为例,分别阐述如下。

6

 勤即勤劳、勤奋。古人云:“劳者寿”,这是有道理的。世界上有一国家,以出口鸟粪为主要经济来源,其国民无需劳动,过着安富尊荣的生活,甚至许多人家都雇有外国仆人。然而,这个国家的人均寿命,却是世界上最短的。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通畅。

欧阳文忠公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古来过于安逸者,莫不身体孱弱,精神萎顿。有一男子,因身体虚弱,手不能拎肩不能扛,就是买个大米,也还是要由其妻子从市场搬回来。却沉迷于方药,总寄希望于奇方妙药,想把身体一下子补强壮起来。结果当然只能是事与愿违,越补越虚。后遵医嘱,开始克服疲劳,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循序渐进,至于能干一些重活,身体也就好起来了。究其原因,他原先这种状况,非但是身体虚弱,更是心灵脆弱。后来振作起来,首先从精神上就有了阳刚之气,可以化解家人的担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了良好的氛围,做家务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康复乃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勤于生活(早睡早起)、勤于工作(兢兢业业)、勤于锻炼(持之以恒)、勤于行善(善始善终)。勤者必有恒毅。

7

诸葛亮《诫子书》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德行。奢侈浪费、暴殄天物,非但有损阴德,而且直接就对身体有伤害。药王孙思邈曰:“脯膳勿令丰盈,常以俭约为佳。”孙氏是反对过食肥甘厚味的。反观当今,三高人群甚多,从其饮食习惯观之,多嗜肥甘。“病从口入”,是以饮食务必清淡为主。

宇宙万物,皆是一个小乾坤。小小餐桌之上,情景各各不同。或清洁纯净,纯为素食。或荤素叠呈,琳琅满目。或虽有荤食,普通肉类。或穷奢极欲、山珍海味。即使在同一桌上,不同之人,表现亦不相同。或专挑肥甘,津津而食。或但取清淡,未饱先止。百种千般,难以道尽。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好东西”吃得太多的人,必有后患。有一富商,专好吃“好东西”,山珍海味,餐餐不穷。然而越吃越瘦,面色黧黑,腰酸膝软,目光无神。身体越差,求索越急,总希望把身体很快地吃好起来。如此恶性循环。后改清淡饮食,加以导引按摩,辅以药物,乃渐康复。

8

勇即无畏。《内经》云:“勇者气行而已,怯者则着而为病。”(《素问·经脉别论》)勇敢无畏,则心理压力小,气血运行畅。反之,若畏畏缩缩,则气亦凝滞,而成疾病。

有一患者,胆小如鼠,总是幻想有人追捕他,光天化日之下,也总是疑神疑鬼,睡着之后,更是噩梦连连。惊恐伤肾,伤肾惊恐,如是恶性循环,日渐严重,无法可解。这种情况的根源,是对于自己的生命的过度爱护,以至于凭空忧惧。后遇一医生,嘱咐其多行善事,见义勇为,以转移注意力,将对自身的过度爱护转移到对其他人、其它生命的关怀之上。患者照做,不久以后,就淡忘了自身的苦痛,投入到对于他人、其它生命的关怀中去了。渐渐地,身体得以康复,后来此人还成了大学老师,颇有成就。

9

敬即敬重、恭敬、尊重他人。孔子曰:“恭则不侮。”(《论语·阳货》)反之,不恭则侮,受侮则伤身心。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恭敬,表现在言行举止各个方面,而其最为根本的方面,是内心深处。唯有内心深处有真正的谦虚虔敬之情,才能自始至终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

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尊重他人而引发争斗、由于争斗而致伤致残乃至于致死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追求健康长寿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保证安全更为优先的考虑的了。敬,则身心俱安。

10

谦虚有益身心健康。骄傲自满者,头脑发热、内心膨胀,容易导致气血上涌。曾有一人,在大庭广众之下炫耀才学,高谈阔论,嘲讽他人,动情处,手舞足蹈。突然,却往后一栽,险些丧命。究其原因,就在于心高气傲、情绪激动,气随心动,导致血压升高,致成此患。另有狂妄自大之人,不知危险,不顾安危,其祸更速。反之,谦虚谨慎之人,则多身性平和,阴阳平衡。

道德与疾病关系问题上的中庸之道

以上十德,是举其要者而言而已,德目远不止于此。一般而言,拥有美德对于身心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缺失美德则于身心有不同类型的损伤。然而,在道德问题上,也要秉承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我们固然要追求美德、践行美德,但却不可过于拘泥,不可为之所困。试以此十德为例,一一道之。

有大仁,有小仁。不同主体的利益,常常处于冲突之中。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取舍时,就应果断。而不必背负太多的心理负担。另有无心之过,亦不必过于悔责。

行义,亦当量力而为。例如有的人自己丝毫不懂水性,却跳入急流之中救人,精神虽然可嘉,可是方法不当。此乃超己所能,为义所累。还有一类人,帮助他人不遗余力,承担了许多额外的义务,甚至导致他人对他有了依赖心理,遇事不思自强,他本人却疲于奔命,身心虚惫,此亦过也。

礼亦不可尽拘。《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刘邦以不胜酒力为名出来了,勇士樊哙也出来了。樊哙劝刘邦赶紧逃走,刘邦却说,还没有辞行,不礼貌。此时,樊哙说出了一句经典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也就是说,危急的时候,是不能拘泥于礼数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谦让为礼,适当的谦让是必要的。但如果在小事情上过于谦让,相互僵持不下,就流于庸俗乃至虚伪了。对身体健康而言,过于拘泥于形式上的礼,如在不算很正式的场合也一动不动地端坐,是没有必要的。过于僵硬的身体姿势不利于血液循环,若再加风湿侵袭,容易导致风湿痹痛之病。有一手脚麻木的患者,来见医生。医生见其神态过于端正拘谨,至始至终一动不动,便知其因。嘱以放松身心,想动的时候就动一动,后来很快就治好了。

“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上下求索是对的,但先于其中不可自拔就反而有害了。庄子认为,是非对错难以评判,不如不作判断。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然,正常情况下,还是要分出是非曲直来的。但在有些情况下,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样。如果一定要分个是非黑白,必然会激化矛盾,而且任何一种结论都有可能在将来被证明是错误的。这就要求人们凡事留有余地,包括在对善恶的判断上也不可过于绝对化。否则,容易误伤无辜,也容易使自己陷于疲惫不堪的状况之中,有碍身心健康。

诚信亦然。固当恪守信义,然若完全拘泥,便为所困,必将疲于奔命,或深受其害。《史记·孔子世家》载:“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孔子认为,在被胁迫的情境下建立的盟约,是不必履行的。这就是说,信义也要看情况,如果有更高的伦理诉求,则可以做出让步。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坚守诺言。为此,不轻易许诺就非常重要。“轻诺者必寡信”,在允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主客观条件,要适当地留有余地。曾有一人,年纪轻轻,便已白发苍苍、疾病缠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好人。无论是谁求他办事,他都不遗余力。有时候,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原先答应的事情变得难办起来了。此时,别人都劝他放弃了,他却还锲而不舍地去做,若最终失败,还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这就是为信义所困的例子。

其余五德同然。过勤则累,当今社会,过劳死者较之过逸死者远远更多。关于劳逸,我们将在后文详细探讨。过俭则吝,衣用不足,则无以抵御风寒,饮食不足,则气血生化无缘,久必致病。更有甚者,有病不治,舍不得医药费,或者虽治而不足量、条件太差、未愈而止,终成大憾。这些都是过俭之结果。当然,对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患者的品德上来考虑,而应该考虑到多方主体:亲友是否不遗余力地支持?医院和医生是否有医德?药价是否合理?国家医疗保障体制是否完善?其他社会成员是否付出了关爱?等等。就医疗条件和医疗资源而言,制度正义较之个人道德远为重要。

过勇则易惹祸。《老子》有云:“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不可否认,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那么极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智者勇于不敢,珍视生命,保存实力,以图日后东山再起。日常生活中,也要有勇于不敢的勇气。一个盛夏,一群人去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观光。潭水清澈见底,非常诱人。众人见了,纷纷要下去游泳。导游及时制止道:“这个潭里的水刺骨冰冷,现在大家身上都有汗,腠理张开,下去之后,怕对身体不好。以前有人下去后不久,就体力不支,上岸后当场休克。建议大家还是不要下去的好。”听了这话,大多数人还是克制住了,没有下去。但有几个水性很好的壮年不听劝告,纷纷下水。上岸后,内有一人只觉头重脚轻,从路边滑了下去。幸亏导游一直在关注着他们,拉了他一把,才没有摔下高岸。

过敬则拘谨,亦于身体不利,见前文关于“礼”的阐述。过敬则生畏,亦碍心理健康,容易导致肝郁之疾。过谦则卑,阳气不易生发。我们总是对谦谦君子有较好的印象,但比较容易得抑郁症的,也就是这一类的谦谦君子,尤其是过度谦恭的人,体质多半阴盛阳虚。有一患者,为人低调,待人谦恭有礼,从不多言,从不多笑。偶尔言笑,亦是有意压制自己的声音,甚不畅快。阳虚体质,久治不愈。后来,医生对他说道:“阳主动,动,不仅仅是身体的动,还包括表达思想、表达情感。要顺其自然、落落大方,不要刻意压制自己。压制自己久了,阳气就会不畅通,就会变得越来越微弱。”后来,其人试着改变自己的性格,变得开朗了起来,该说的时候就畅快地说,想笑的时候就爽朗地笑,身体也就好了起来。而且,人们谁也不会认为他是不再“谦虚”了,反而觉得他更亲切了。

文:白云水

编辑:小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