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9年底人口已经接近14亿,预计人口保有量顶峰将达到14.8亿。另外人口老年化,15-65岁的人口平均年龄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19岁增长到现在的39岁,我们的全民医保,社会财富的积累生活质量的提高,所有的这些因数都扩大对医药需求。所以说医药行业是资产市场的常青树,医药红利可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和食品消费一样属于非周期性行业,也就是说经济周期对他的影响其实很小,大家发现没有资本市场医药的核心公司这些年来一直处于牛市状态。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梳理下医药行业,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关注我谢谢,后续会持续分享好的文章。 1、医药板块:近期突显防御属性、长期持续受外资青睐 1.1 医药板块长期业绩优异、近期凸显防御属性 长期来看,自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24日,中信医药指数(代码:CI005018.WI)取得了190.56%的收益,同期沪深300收益率为8.33%、Wind全A的收益率为44.50%。短期来看,医药板块在近期普遍下跌的市场中凸显了防御属性,今年以来(2020/01/01-2020/04/23)取得18.89%的正收益,而同期沪深300和Wind全A分别下跌6.51%与2.32%。 与各中信一级行业横向比较而言,医药行业表现同样优秀。长期来看,医药行业自2010年来的累计收益在所有中信一级行业中排名4/30;短期来看,今年以来医药行业收益排名2/30。 1.2 医药板块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从陆股通持股的行业分布来看,外资偏好大消费板块,持股市值前三大的行业分别为食品饮料、医药、家电,持股市值占比分别为18.71%、13.45%、9.57%。 从外资重点配置的医药股票来看,具备“先导性领域”和“龙头公司”特征的中国医药行业“核心资产”受到境外投资者的追捧,陆股通重点持仓前20大医药个股中的较多企业属于目前或许尚未成熟、但未来有着光明发展情景的先导性领域,且均为各自领域的头部公司。我国正迎来金融账户的逐步开放,今后将充分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开放红利,外资的不断流入将逐渐提高医药板块的估值中枢。 2、生物科技:聚焦创新药产业链、医药板块核心资产 近年来在政策驱动下医药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进程中,随着MAH、药包材药用辅料关联审批、优先审评、eCTD等一系列政策持续推进,促使医药行业未来更加规范化和集中化,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行业内部也产生深刻分化,政策、资本、人才、药企等层面的多重变革使生物科技领域迎来机遇。 2.1 政策层面:多项政策加速审评,医保局成立加速创新药放量转化 审评加速,大量创新药品获批上市:自2015年起,国务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来解决药品注册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审评速度显著提升。在药品注册申请积压情况改善、政府鼓励药品创新的背景下,从2016年起,药品研发的申报数量从临床核查后的低谷逐步回升,2018年化药、生物制品、中药的申报数量都创了2016年以来的新高。 多项措施针对国内创新药研发端激励不足、临床试验产能受限、临床和上市申报审批时间过长等多方面困境,为创新药提供了诸多实际的利好,一批重要或急需的品种在2018年获批上市实现弯道超车。国内企业获批方面,安罗替尼、吡咯替尼等一系列具备一定临床特点或有效的产品不断涌现。整体来看,2018年国内的药物研发申报数量和上市数量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并且从2019年至今的申报和获批来看,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以价换量,医保局成立加速创新药放量:医保局成立前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之后,往往很难实现放量提速,因为我国在药物招标,进院采购,医保准入等环节周期过长。在这个期间,药企只能以医院和省份为单位做招标和医保准入工作,大大压制了创新药的放量速度。医保局成立之后,医保谈判品种将直接实现在各省挂网采购,突破了之前医保准入周期过长的限制,创新药进入医保周期大幅缩短,进而企业愿意接受药价更大的降幅,以换取更大的市场,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降低了患者负担,大大加速创新药放量。 2.2 资本层面:港股18A与科创板助力生物科技企业融资 新药研发上市需要经历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 I 期、II 期、III 期试验,经监管部门审批后方可上市销售,整个过程投入巨大,耗时长达数年,而每一步的失败率也非常高,因此新药研发需要资本市场助力、输血。 港股18A——中国资本市场为生物科技公司首开大门,中国资本市场主板对企业盈利能力或经营状况要求较为严苛,并未有相关配套制度可接纳尚处于研发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如何在满足生物科技公司融资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公众投资者的权益,成为制定相关上市制度的一大核心考虑要素。从三个维度来厘定生物科技发行人是否具备上市资格(产品受主管当局规管、已通过概念开发流程、最少一名资深投资者作出相当数额的投资),允许一些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融资,同时制定了额外的上市规定及股东保障措施,助力生物科技公司加速创新。自2018年4月30日联交所新订《上市规则》生效,至今已有15家生物科技公司按照18A章节指导顺利登陆联交所,总计募集资金47.35亿美元,截至2020年4月23日收盘,合计市值406.46亿美元,平均市值27.10亿美元。 科创板——全面试水市场化,创新生物医药企业有望充分获益:科创板是面向科技创新企业,增强市场包容性的一次服务能力提升,也是中国证券业全面试水市场化制度的一次大胆尝试,创新生物医药企业无疑将从中获益。截至2020年4月23日,共有225家(除IPO终止)企业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报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其中28家属于生物医药产业,拟募集资金总计311.65亿元、17家属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拟募集资金总计102.58亿元。 定位于服务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纳斯达克也已经多次验证了“资本驱动研发,研发创造价值”。2000年以来,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NBI.GI)几乎稳稳跑赢纳斯达克指数(IXIC.GI)。 2.3 人才层面: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 国内硕博人数逐年攀升,进入工程师红利期: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国内的本硕博人才供给进入井喷期。这批年轻的高素质人才成本低、效率高、质量好,使国内的医药研发产业技术水平能与全球其他地区比肩,同时为医药研发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巨大的成本优势。同时,国家给予创新药从资金到政策的全方面支持,海外人才在不断回流,医药研发行业创新人才日渐丰富。 2.4 药企层面:创新主体丰富,创新方式多元 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研发水平与国际的差距正在逐步收窄,中国正在经历“仿制药-难仿药-同类最佳-同类首创”的转变与突破。国内大型综合药企、专科药企业、转型企业或者初创型生物技术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收购或购买等方式,持续向创新挺进。中国药企的研发费用也在快速增加,尤其是创新药转型企业,2018年恒瑞医药、复星医药、迈瑞医疗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26.70亿元、25.07亿元、14.20亿元人民币。 2.5 公共卫生事件之下医药行业分化,生物科技领域受益 从短期来看,当前公共卫生事件会对部分企业(包括一些核心资产)的Q1业绩产生扰动,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患者客流量的变化对部分医疗服务企业的影响(短期冲击可能会较大,但具有一过性); 2、公立医院大部分科室患者流量的减少对药品销售的影响,以及由于一些学术推广活动暂停而对新品放量的影响; 3、部分临床试验短期的搁置对CRO企业的影响等等。 但从中期来看,这些影响都具有一过性。对于短期受到需求略有下降的企业而言,其影响只是暂时的。与其他消费品行业(如餐饮旅游、影视娱乐等)不同的是,医药产品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即部分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可以推后,但很难消失,因为绝大部分相关疾病不会自愈,后续医疗需求有望再次释放出来),因此,对于全年的业绩影响,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客观、也可以谨慎乐观(对于相当部分公司而言,下调幅度会比较有限)。 对于一些核心资产类的企业(如爱尔眼科、恒瑞医药、泰格医药、港股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等),如果3-4月份由于一季度业绩预期的扰动导致阶段性的回调,从全年来看,大概率将是投资者中线布局的机会。 最后,从行业长期的变化看,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是长期的方向,这些可能会带来一部分新增需求,对此我们也必须保持关注,创新药产业链、医疗服务、器械等是最为利好的赛道之一,生物科技行业会因此受益。 3、中证生物科技主题指数 中证生物科技主题指数(930743.CSI)选取涉及基因诊断、生物制药、血液制品及其它人体生物科技的上市公司作为成份股,反映生物科技类上市公司整体表现,创新属性突出。指数汇聚了医药细分行业的龙头,长短期业绩优异,具备防御属性,注重研发投入,盈利能力稳定优异,成长性突出,备受外资青睐。 3.5 注重研发投入,盈利能力与成长性突出,注重研发投入:根据最近一期的年报(2018)数据,当前41只成分股全部有研发费用,加权平均研发费用为5.28亿元,高于同类的CS生医指数(2.79亿元)、CSWD生科指数(1.73亿元)和生物医药指数(1.69亿元)。 盈利能力优秀稳定:和同类的3个生物科技类指数相比,中证生科指数的ROE在近2年都处于较高的水平,2018年和2019年三季度的ROE分别达到15.88%、11.75%,显示出较为优秀稳定的盈利能力。 成长性突出:自中证生科指数发布以来,指数的营收同比增长率在2018年及之前都逐年上升,2019年三季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其他3个同类的生物科技指数。指数的归母净利增长率在近4年都高于0,比其他指数更为稳定,2019年三季度增速达到17.90%。 成分股备受外资青睐:截至2020年4月23日,中证生科指数的成分股中外资通过陆股通持仓的市值占到全部成分股自由流通市值的11.16%,高于其他3个相同类型的生物科技指数。 前十大龙头股 000661 长春高新 600276 恒瑞医药 603259 药明康德 002007 华兰生物 300142 沃森生物 300601 康泰生物 300760 迈瑞医疗 300347 泰格医药 600196 复星医药 300122 智飞生物 我大概梳理了消费+科技+部分热门行业代表的ETF基金,主要从规模和流动性中选取。仅供参考 科技类ETF 159995 芯片ETF 159801 芯片基金 515050 5GETF 159994 5GETF 159997 电子ETF 515980 人工智能ETF 159939 信息技术 515880 通信ETF 515000 科技ETF 512480 半导体ETF 512760 半导体50ETF 512729 计算机ETF 515750 科技50ETF 消费类ETF 159928 消费ETF 515650 消费50ETF 159938 医药ETF 512170 医疗ETF 159936 可选消费 159992 创新药 159996 家电ETF 还是有一些宽基和行业ETF 159948 创业板ETF 159902 中小板 510900 H股ETF 159928 恒生ETF 512380 MSCI中国指数ETF 512160 MSCI中国A股ETF 510230 金融ETF 512070 非银行金融ETF 512710 军工龙头ETF 512670 国防ETF 512400 有色金属ETF 510410 资源ETF 515700 新能车ETF 515030 新能源车ETF 518880 黄金ETF 512200 房地产ETF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恒生指数,道琼斯指数,标普500指数,富时A50指数主连。 风险提示:本基金属于股票型基金,预期风险收益水平较高;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本研究报告内容中的资料均来自公开信息,我们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公开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本报告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并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客户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