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李玉芙与她的艺术家老公

 cxag 2020-05-06

    石维坚,1935年生人,原中央实验话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他是第一个塑造孙中山形象的演员,并且在影、视、剧中多次出演这一角色。另外他还塑造了李太白(《唐明皇》、《飘然太白》)、刘邦(《淮阴侯韩信》)、曹雪芹(《梦断西山》)、吕洞宾(《八仙的传说》)、许云峰(《红岩》)等为人们所熟知的银幕形象。成名作是八十年代初在轰动一时的电影《天云山传奇》中扮演男主角罗群。

    李玉芙,1938年生人,原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著名青衣表演艺术家,梅派正宗传人,代表作有《雏凤凌空》、《东方夫人》等,另外还擅长表演梅派传统剧目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凤还巢》等,国家一级演员。

    这样两位大艺术家不禁让我产生须仰视才见的感觉,他们的艺术造诣自非我辈所当妄论,然而他们作为一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近40年的夫妻却拥有着一份令寻常百姓觉得亲切和羡慕的幸福生活。

    石维坚是在1951年,他16岁那年,在上海人艺开始了表演生涯,1956年调到中央实验话剧院,当时欧阳予倩老院长提出“话剧戏曲拉手”的口号,并亲自带着石维坚和另一位女演员去到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先生的家里拜师。当时他们学的京剧剧目是《坐楼杀惜》,荀先生亲自教那位女演员,介绍王士续先生教石维坚,后来王先生调到梅剧团工作,石维坚也跟过去继续学戏,王先生很客气,把石维坚带到后台给演员们逐一引见,希望这些演员们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月下老人的安排往往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已经是1959年的某一天了,谁知这一工作上的正常交往竟然引出了一对才华横溢的俊男靓女的相识、相知,乃至后来几十年的美满姻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后台引见时两双眸子对视的刹那。

    50年代初,梅兰芳先生到哈尔滨演出,当时父母双亡的李玉芙正在哈尔滨京剧团以演宫女谋生,幸运地被梅先生选中配戏,看她身段、扮相、嗓音方面都出类拔萃,于是留下路费让她到北京考戏校。不久马连良、袁世海二位先生也到哈尔滨演出,对李玉芙也很是赏识,特意写了封信推荐她到艺培学校(北京市戏曲学院前身)学习。李玉芙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来京后在北京戏校第一期毕业生中考了第一名,并且被梅兰芳先生选中而加入了著名的梅剧团。

    自从那次引见,两个艺术门类的同行,两个才貌双全的年轻人在认识后彼此都有好感,于是经常相约看彼此的演出,不仅在业务上取长补短,而且在交流切磋中逐渐培养起深厚的感情。

    1962年,有情人终成眷属。次年,女儿梅出生,之所以取名“梅”也是因为李玉芙唱梅派京剧,以此记念。当时印制的演出节目单,演员表排在最前面的无疑是梅兰芳先生,那么紧随其后的就是李玉芙。后来梅先生不唱就是由李玉芙主演梅派的经典剧目,梅先生甚至把自己的行头也都毫无保留地借给李玉芙穿用。

    石维坚绝对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这好实在非三言五语可以说明白,先说我这个局外人看在眼里的两点吧。其一,用石维坚自己的话说“结了婚就围着灶台转”,几十年如一日,包括当院长那几年也不例外,开会回来晚了一进家门先进厨房。李玉芙甚至在婚后若干年都不知道粮店在哪。她从小父母双亡,上有7个哥哥,自然对唯一的小妹百般宠爱,后来上学工作都是吃食堂,从来不晓得自己做饭。而且能者多劳,演出任务重上加重,怀孕7、8个月还要登台演出。而石维坚则自称是“第一等好吃的”,称得上“一等”就是必须自己下厨房做菜的,夫人和女儿自然跟着大享口福。有一次在外面餐馆里吃了软炸里脊这道菜,女儿很爱吃,石维坚马上跑到操作间里向师傅讨教做法,回家后一丝不苟地尝试着做,用筷子打鸡蛋清,打到象牙筷子也能在蛋清里面直立不倒,做出的软炸里脊绝对香脆可口。

    除了做饭,干家务,石维坚还有个让天下妻子羡慕的好习惯——无论到哪里出差或者拍戏,一定不忘给夫人买回来若干件漂亮衣服。前段时间,石维坚和斯琴高娃在一个剧组拍戏,人家帮斯琴高娃买了几件衣服带回瑞士去,石维坚马上想到了夫人,当即托人家把这10来件衣服再买一份,夫人虽然表面上埋怨他乱花钱,但女儿看中了其中哪件却坚决不给,“我妈就这么说,心里高兴着呢。”后来我托石维坚再买其中一件中式的夹袄,结果听说因为取我这件衣服,他又顺便给夫人买了两件新款的。

    李玉芙应该算是很典型的贤妻良母,但她一心钻研业务,在戏剧表演上精益求精,而在日常生活中则疏于世故应酬,在家务事上也很少操心。一次石维坚在上海演出,有个朋友到北京办事想去家中拜访,石维坚不得脱身就嘱咐他到家里吃饭别客气,要喝酒就自己要,“你弟妹不是舍不得,而是她确实不懂招待客人,如果她找不到酒,你得自己说出酒在哪里哪里,我先告诉你。”这个朋友果然去了,也确实不客气地提出要酒喝,李玉芙自然是找不到酒在哪里,于是客人自指迷津。李玉芙在吃惊之余才知原来是自己的夫君在暗中遥控。

    石维坚虽然再有几年就步入古稀之年,但从外表看去仍然像是40多岁,这里引用吴祖光先生的公子吴欢的一段话:“维坚兄异乎寻常的年轻,岁月对他不起什么作用,他有南方小生的倜傥潇洒,又兼着北方豪杰的率真生猛,风度翩翩,有形有款。”更难得的是精神矍铄,声音和舞台造型“偶像”依然,近年来经常参加各类大型朗诵会和文艺晚会,引无数观众竟“追星”。石维坚多年来习惯早睡早起,而且坚持锻炼,早上不到6点钟就到公园里活动腰腿,边活动边观察边思考,人间百态尽收眼底,头脑和身体一同运动。不仅表演,石维坚还善于写作,写优美流畅的散文,也写独有建树的论文,至今已经发表100余篇。他爱好广泛,对多种地方戏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交了不少这方面的朋友,要是真比划几下,腔调做派一看就不是外行。他喜爱足球运动,年轻时曾是一名优秀的守门员,1998年拍连续剧《红岩》的时候赶上转播世界杯足球赛经常通宵熬夜,孔子是“不知老之将至”,他是不知老之已至,看来人的心态年轻也许就会青春常驻。

    李玉芙如今也是退而不休,每周都要给戏校学生或者京剧票友上课,口传身教,推广普及京剧艺术。同时她还经常亲自参加演出,眉目神采,唱腔圆润,不减当年。前些天还在演梅派名剧整出的《生死恨》以及《霸王别姬》等,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满堂彩。

    他们都有自己为之倾心投入的事业,并且在事业上都各领风骚。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彼此欣赏和彼此支持,不仅是当初情窦初开时,直到今天,如果跟石维坚谈起夫人的京剧表演,他马上会如数家珍,并且赞美之情会溢于言表。

说到同甘共苦,石维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954年组织上开始考验他的入党问题,直到1979年才终于得以解决,可见中间在“反右”和“文革”期间自然饱受冲击,往事虽然不堪回首,但正是患难见真情,李玉芙在最艰难的时候与他风雨同舟,给予了他无尽的安慰和鼓舞,终于携手走出困境,等到拨云见日的一天,石维坚至今感慨“她牺牲很大”,而李玉芙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在被打倒关牛棚收入锐减的情况下,李玉芙一直坚持给石维坚上海的老家寄钱,从无怨言,她说“结婚前他每月给家里寄钱,结婚后当然也得寄,无论有多么困难也得坚持,不能只考虑自己,都不容易。”那时候石维坚不仅要赡养老人,还要负责把若干个弟弟妹妹抚养成人。

    夫妇二人都好客,家里虽然面积不大,但经常高朋满座,不仅“谈笑有鸿儒”,而且往来多白丁,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一视同仁。石老师亲自下厨,烧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好菜,让人不知他乡何处。

    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这一样中也许就包含了一份共有的平淡,只有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多少日子就这样走过,语言和文字也许根本无法表达那份经过岁月磨砺的真情。如果当真要问石维坚“您觉得夫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您觉得幸福生活的基础是什么”这样的普通问题,他沉思片刻会说讲不清楚,因为爱的人是一个整体,幸福生活也是一个整体。在今天,在他平静地用“爱情”两个字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忽然从心底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因为这不是搭帮过日子,不是连性别也不去考虑的亲情,而是真真正正无怨无悔的爱情!

   李玉芙演唱京剧《太真外传》选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