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杭州女子的隆回一日“忙” 文 | 汪小帆 告别重庆梁平,我前往湖南邵阳隆回,去寻访李志军师傅的古法造纸作坊。 2013年手工纸调查期间,李师傅给我们寄来几款他们那里特有的以雪花皮(瑞香科植物)为原材料的手工纸。其中有一款特别亮眼,纸张呈现出淡淡的古朴,带着旧时的清雅气息,非常适合用来修复。爱之心切,当即向李师傅电话订购。他告诉我们,这批纸样已经销售完了,不过会特地再为我们制作一批。不久,新纸送到,打开一看,纸张从骨子里透出明亮的鲜黄色,仿佛新媳妇冲着公婆喜气地憨笑,全失了原先样纸所特有的那份古朴清雅的本色。李师傅后来对此有非常委屈的解释:“汪老师,您告诉我纸张是用来做古籍修复的,所以我特别精心制作,这么漂亮的颜色,多好看啊,像迎春花似的,为什么不能修书呢?”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的疑惑,自己更加纳闷:同样是与纸打交道的人,怎么对纸的要求差距会这么大呢?也许辜负了李师傅的好意,但这件事最后倒是让我更加明白,就中国传统的手工纸而言,即便是同一个纸坊,不,就算是同一个做纸师傅,不同时期做出来的纸都会有差异。所以我经常劝别人,看到合适的手工纸,尽可能多存一点,别指望以后还能买到一模一样的。我不知道,这究竟是经验,还是一种遗憾。 在参观李师傅的作坊前,我们先顺道拜访了已经93岁、专门做纸帘的陈师傅。这次访纸,不断刷新着我对民间底层手艺人生存状态的认知。陈老师傅住在一座两层的土坯房里。房内还是泥地,几只母鸡旁若无人地在屋内外悠闲踱步。周围卫生状况非常糟糕,到处堆砌着废品杂物。屋内唯一一件显眼的器物,是一张被岁月磨出厚厚包浆的、锃亮的竹躺椅。让人心酸的还有老人的袖口衣角,也如同那个躺椅一般油光锃亮。这位老师傅是当地做手工纸帘技艺最强的,至今眼不花,动作快,编织细腻紧密,远近村里的小伙子都做不过他。有人说他天生是做帘子的好手,虽说一张80厘米×90厘米的帘子能卖到2800元,无奈现在做纸的人少了,买帘子的人相对也就少了,老人的生活自然举步维艰。老师傅举着自己做好的帘子让我欣赏,只见黑色桐油刷过的竹丝排列细密齐整,框架上面用红色的漆字写着“陈银生造”。 比起陈师傅住所的简陋,李师傅的纸坊经过改建,现在是一个灰砖墙、黑瓦房的独立小院落。院门正上方挂着“烟冲古法” 的竹制牌子,另一边是隆回县文广新局于2016年颁发的“滩头手工抄纸技艺传习所”牌子。院落内数幢小平房各自独立,上面分别挂着焙房、香粉纸作坊、书画纸作坊、古纸加工坊等标牌,屋后则是沤料的池子,功能区分相当明确。 参观的时候,仅有一位师傅在抄纸,我留意到水槽的上方接入了两根水管,一根是常见的塑料管,另一根是竹管。询问后才知道,竹管引入的是山泉水。在枯水季或者水量不够时,就用自来水补足。我问抄纸师傅,用山泉水和自来水有何差别。他回答:“山泉水嘛……用起来好,滑,好捞纸。”这应该是一线师傅的切身体会,无怪乎纸坊都要建在近水源处。在水槽另一侧,我又见到了石凼,里面却堆着不少明显已经成型却断裂的纸张。李师傅在一旁不无懊恼地说:“昨天榨纸太大力全压断了,一天白干了,得重新踩浆再来一次,还得损耗不少浆料。”这可真是非常可惜,要知道,一般要达到榨纸的数量,起码也得有五六百张纸。李师傅得知我没有看过踩凼操作,当即挽起裤腿,褪去鞋袜,现场给我演示一番。12月的隆回,气温最高不超过10度,更何况在山里,想象着滑腻冰凉的浆料在脚底的触感,我忍不住缩起了脖子,也更感慨纸工的辛苦。 与梁平手工纸制作一样,这里也是采用人工压榨法。压榨法利用的是杠杆原理,以人力加压榨干抄纸中的水分。为了加大杠杆的力量,纸工们需使出浑身解数,全身联动使劲,加力转动滚轮榨压,以达到除水的效果。这无疑是一个靠体力和经验的过程,仅看到辊轴中间那段被麻绳勒出的深深印痕,就会让人有颇多感触。 近年来,李师傅除传承滩头手工纸非遗项目外,还致力于新纸的开发。比如说,他加工制作的古油纸,就是在滩头手工纸的基础上,加上某种油类物质,经过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主要提供给文物部门用来包裹文物。他甚至还想生产媲美宣纸的滩头纸,祝愿他成功。 辞别李师傅,我还拜访了隆回“忠良美”年画的陆显中老师。他是一名年画制作者,但更像是一个底蕴深厚的藏家或者是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湖南滩头新刻老鼠聚亲全本》年画图,传递出幽默诙谐的气息,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作坊对手工纸进行了再加工。他使用的加工原料,也是就地取材,取当地河边特有石料,磨成细粉,再对手工纸施胶粉。让我惊喜的是,我发现他收藏的花纸老版以及部分老花纸,或施蜡砑花,或刷色点粉,精美无比。陆老师告诉我,原来滩头的花纸作坊非常多,比年画还要多。比起年画的装饰功效,滩头花纸可用做包装,可做墙面,也可供祭祀之用。而现在,虽然人们收藏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年画,但陆老师另辟蹊径,收藏了几百块这样的花版,也算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滩头花纸的工艺,在清末的很多奏折上都出现过,不少档案馆都有收藏。衷心希望陆老师能够通过收藏老版恢复生产这一类型的花纸,为纸质文献的修复多提供一种可能的材料。 一天的行程匆匆结束,晚上将近十点,我才返回长沙寄宿处,虽然无比疲惫,心情却特别舒畅。陆老师代表“忠良美”把“老鼠娶亲图”赠送给了我。随后又发给我一篇他当天写的小随笔: 一个杭州的女子用一天时间,清晨从长沙坐班车赶到隆回,完整地去了九龙山里看陈银生做帘子,又去桃林看手工造纸,再来隆回看忠良美年画,然后,赶下午5点的最后一趟班车离开隆回沙。 一个女子,一个条件肯定不错的女子,她用最简单的交通方式和最快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探索和旅行。 她留下了几句话: 我喜欢把工作当旅行,也喜欢在旅行中工作! 我对隆回的滩头花纸比滩头年画更感兴趣! 我喜欢有底蕴的地方! 这就是文化,只有有文化,才有这样的感言和行动;只有有文化才会如此坚定;只有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才会如此吸引对方! 这个女子,就是浙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她叫汪帆,她的工作就是古籍修复。她做到了把枯燥的工作当最快乐的事!不是吗?今天的折腾,她当最快乐的旅行了!我与其也相似! 是的,我、陈老师傅、李师傅、陆老师,我们都相似! |
|